“大扫除呢,”杨浩随口一问,“你这桌一直挺干净啊,用不着弄这么仔细。”
“没,”何清说,“我摆个东西。”
这话说出来杨浩就好奇了,他坐在椅子上,看着何清一会儿皱眉一会儿比划,最后终于露出满意的神色,在左边第二格放上了一套纸质版日历。
“让我看……”
第二个“看”字还没出口杨浩就被挡了回去,何清杵在日历前面,遮的严严实实:“不给看。”
杨浩夸张地大呼小叫:“老何,我们之间还有秘密吗!”
何清心道我只是怕你受到狗粮暴击。他小心翼翼地把林维桢写了字的那一页撕下来,在几本书之间挑兵挑将,最后还是觉得诗集的气质更相衬,打算把日历夹进去。
那是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在一众微生物学急诊学眼科学皮肤性病学免疫学里显得尤为突出。何清随手一翻,映入眼帘的正是那句经典的“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仿佛连莎士比亚都在配合着这一天的浪漫。
诗集是何清最近买的,林维桢在旁边站着,他总觉得自己得提高文学造诣。
不过林维桢觉得不用,何清要是拿手术刀了,他头一个心甘情愿地被解剖,好让何医生看看自己心里是不是被他一个人填的满满当当的。
许盈情况稳定下来就能回家调养了,过年那会儿张煜也终于喘了口气,安安稳稳在家里住了几天。几个月来经历了这么多,每个人都更珍惜围一张桌吃饭。儿子长大的速度让张煜惊讶,个子还是那么高,眼神却变了。
变的人不止一个张子轩。
顾晓燕也惊讶地发现何清不一样了。有一回她接了电话,又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让何清出去吃顿饭,顾晓燕看了眼何清的房门,估计他正在屋里看书。
“明晚啊,”顾晓燕婉拒道,“何清他们老师好像要开线上会议,我再问问他……”
何清刚好推门出来倒水喝,把顾晓燕的话听了个一清二楚。他站在沙发旁没动,等顾晓燕挂了电话才问:“要不要紧?”
怕顾晓燕没理解,他又道:“如果对你们有用……我可以去。”
父母也是需要社交的,何清这一年才想通这一点。他大概率留在一线城市,但父母的根儿在老家,难免有需要周围人帮衬的时候,他赶不回来。
“不用,”顾晓燕说,“你忙你的。”
何清点点头,端着杯子回屋了。顾晓燕一个人坐在沙发上,竟然对着空气笑了一下。自己的儿子自己清楚,他以前可不会这么像这么说话。她和梁伟还没到五六十岁那种“看子敬父”的阶段,但何清有这个心意已经不一样了。
这个年纪的人,尤其是何清这么轴的,没遇上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儿不会轻易改变。
要么就是因为另一个人。
寒假结束的前一晚顾晓燕打包了一袋子吃的要给何清塞箱子里,有柳州的螺蛳粉武汉的鸭脖新市的茶糕,一部分是梁伟出差带回来的,一部分是南方的亲戚过节寄来的。中国人对人好的方式之一就是可劲儿送吃的,心意全在食物里。
“不用带这些,”何清把袋子掂在手里,准备往茶几上放,“我平常不吃零食。”
顾晓燕正在用吸尘器打扫卫生,也没抬头:“给维桢带点儿,其他忙我们也帮不上。”
何清提着袋子的手在半空中停滞了两秒钟。
何清放暑假也不回家,最后还是没瞒住,跟顾晓燕简单说了说许盈的事儿。顾晓燕在电话那头不住地叹气,也就同意了何清留在S城多帮帮忙。这么个压在心里的石头说出口了,何清回家吃饭也自在了很多,自己都没意识到在饭桌上提了好几次林维桢。
按照他惜字如金的习惯,这“好几次”的占比真是相当高,加上一个煽风点火、嘴没停过的梁岚,顾晓燕怎么想怎么不对劲儿。她仔细地回忆上一次和林维桢吃饭的场景,不知道是不是潜意识作祟,总觉得何清一直朝那孩子看。
当时何清好像还说了一句“维桢照顾我比较多”。
顾晓燕担心自己表情失控,提着吸尘器杆绕到了何清身后,眼睁睁地看着儿子把一袋子吃的又放进行李箱,还特意重新理了一遍,衣服在下吃的在上,不会压着。
于是林维桢收到了来自顾晓燕的一大把投喂,他以前也不怎么爱买这些零嘴,足够吃三个月了。
法语系大四同学转租房子的特别多,林维桢恰好找到了一个合适的,看了两次就定下来了。何清第一次去的时候帮他收拾,第二次去发现那些吃的几乎原封不动地摆着当装饰品,冰箱照旧空的可怜。
何清转头就去了附近超市,回家后驾轻就熟地炖上了排骨。
林维桢震惊地站在旁边:“什么时候学的!”
“这个寒假。”何清一边调火,一边扬了扬眉毛,意思是“你看看你这样我不学能行吗”。
香味儿已经飘出来了,林维桢吸了吸鼻子,怪不好意思的:“本来还说从国外回来给你露一手……其实我做的挺好的,不是给你拍过吗,拿手菜有烤鸡翅,意大利面,火锅……”
“嗯,”何清一本正经地接话,“鸡翅是半成品,腌好的,放进烤箱定时就行,超市有一长排意面酱,每个月换一个牌子卖,火锅……”
“没,”何清说,“我摆个东西。”
这话说出来杨浩就好奇了,他坐在椅子上,看着何清一会儿皱眉一会儿比划,最后终于露出满意的神色,在左边第二格放上了一套纸质版日历。
“让我看……”
第二个“看”字还没出口杨浩就被挡了回去,何清杵在日历前面,遮的严严实实:“不给看。”
杨浩夸张地大呼小叫:“老何,我们之间还有秘密吗!”
何清心道我只是怕你受到狗粮暴击。他小心翼翼地把林维桢写了字的那一页撕下来,在几本书之间挑兵挑将,最后还是觉得诗集的气质更相衬,打算把日历夹进去。
那是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在一众微生物学急诊学眼科学皮肤性病学免疫学里显得尤为突出。何清随手一翻,映入眼帘的正是那句经典的“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仿佛连莎士比亚都在配合着这一天的浪漫。
诗集是何清最近买的,林维桢在旁边站着,他总觉得自己得提高文学造诣。
不过林维桢觉得不用,何清要是拿手术刀了,他头一个心甘情愿地被解剖,好让何医生看看自己心里是不是被他一个人填的满满当当的。
许盈情况稳定下来就能回家调养了,过年那会儿张煜也终于喘了口气,安安稳稳在家里住了几天。几个月来经历了这么多,每个人都更珍惜围一张桌吃饭。儿子长大的速度让张煜惊讶,个子还是那么高,眼神却变了。
变的人不止一个张子轩。
顾晓燕也惊讶地发现何清不一样了。有一回她接了电话,又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让何清出去吃顿饭,顾晓燕看了眼何清的房门,估计他正在屋里看书。
“明晚啊,”顾晓燕婉拒道,“何清他们老师好像要开线上会议,我再问问他……”
何清刚好推门出来倒水喝,把顾晓燕的话听了个一清二楚。他站在沙发旁没动,等顾晓燕挂了电话才问:“要不要紧?”
怕顾晓燕没理解,他又道:“如果对你们有用……我可以去。”
父母也是需要社交的,何清这一年才想通这一点。他大概率留在一线城市,但父母的根儿在老家,难免有需要周围人帮衬的时候,他赶不回来。
“不用,”顾晓燕说,“你忙你的。”
何清点点头,端着杯子回屋了。顾晓燕一个人坐在沙发上,竟然对着空气笑了一下。自己的儿子自己清楚,他以前可不会这么像这么说话。她和梁伟还没到五六十岁那种“看子敬父”的阶段,但何清有这个心意已经不一样了。
这个年纪的人,尤其是何清这么轴的,没遇上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儿不会轻易改变。
要么就是因为另一个人。
寒假结束的前一晚顾晓燕打包了一袋子吃的要给何清塞箱子里,有柳州的螺蛳粉武汉的鸭脖新市的茶糕,一部分是梁伟出差带回来的,一部分是南方的亲戚过节寄来的。中国人对人好的方式之一就是可劲儿送吃的,心意全在食物里。
“不用带这些,”何清把袋子掂在手里,准备往茶几上放,“我平常不吃零食。”
顾晓燕正在用吸尘器打扫卫生,也没抬头:“给维桢带点儿,其他忙我们也帮不上。”
何清提着袋子的手在半空中停滞了两秒钟。
何清放暑假也不回家,最后还是没瞒住,跟顾晓燕简单说了说许盈的事儿。顾晓燕在电话那头不住地叹气,也就同意了何清留在S城多帮帮忙。这么个压在心里的石头说出口了,何清回家吃饭也自在了很多,自己都没意识到在饭桌上提了好几次林维桢。
按照他惜字如金的习惯,这“好几次”的占比真是相当高,加上一个煽风点火、嘴没停过的梁岚,顾晓燕怎么想怎么不对劲儿。她仔细地回忆上一次和林维桢吃饭的场景,不知道是不是潜意识作祟,总觉得何清一直朝那孩子看。
当时何清好像还说了一句“维桢照顾我比较多”。
顾晓燕担心自己表情失控,提着吸尘器杆绕到了何清身后,眼睁睁地看着儿子把一袋子吃的又放进行李箱,还特意重新理了一遍,衣服在下吃的在上,不会压着。
于是林维桢收到了来自顾晓燕的一大把投喂,他以前也不怎么爱买这些零嘴,足够吃三个月了。
法语系大四同学转租房子的特别多,林维桢恰好找到了一个合适的,看了两次就定下来了。何清第一次去的时候帮他收拾,第二次去发现那些吃的几乎原封不动地摆着当装饰品,冰箱照旧空的可怜。
何清转头就去了附近超市,回家后驾轻就熟地炖上了排骨。
林维桢震惊地站在旁边:“什么时候学的!”
“这个寒假。”何清一边调火,一边扬了扬眉毛,意思是“你看看你这样我不学能行吗”。
香味儿已经飘出来了,林维桢吸了吸鼻子,怪不好意思的:“本来还说从国外回来给你露一手……其实我做的挺好的,不是给你拍过吗,拿手菜有烤鸡翅,意大利面,火锅……”
“嗯,”何清一本正经地接话,“鸡翅是半成品,腌好的,放进烤箱定时就行,超市有一长排意面酱,每个月换一个牌子卖,火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