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晋导演的第一部 冲奖作品,颗粒无收,才是最常见的结局。
《海之子》入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长片名单的时候,周围就不断有人向陆鸣道贺,陆鸣听了,都礼貌回应几句,什么“只是运气比较好”、“能入围就很高兴了,没指望拿奖”。
陆鸣一般是不喜欢这些客套话的,也不会妄自菲薄,他现在这么说,是因为他觉得这样才是符合常理的,他不太可能得奖,这是大家默默达成的共识。不是说陆鸣还不够优秀,或者周围的人唱衰《海之子》,而是一个29岁新人导演的第四部 正式作品,怎么想都不太可能拿下欧洲三大最高奖项。
可独自一人在空旷的客厅里坐着,人往后仰,靠在沙发上的时候,陆鸣的心跳得很快,他看着对面空白墙壁上挂着的一只简简单单的钟,注视着秒针、分针的转动,他心里有一种很强烈的预感——《海之子》会得奖。
这种感觉陆鸣熟悉又陌生。每一次人生重要关卡,他的直觉都会做出判断,中考、出道、高考、申请NYU,每一次人生的重要转折点,行动以前,陆鸣心里都有一个声音告诉他“这事能成”,最后都成了。
陆鸣觉得这也称不上是迷信,只是一点成长过程中与自己对话建立起的默契。
虽然周围人问起,他都说自己也不抱期待,但其实在走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红毯的时候,陆鸣心里隐隐期待着奇迹的发生。
“也许奇迹就会发生在我身上。”
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被认为是国际电影节之父,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之一,电影艺术的最高荣誉之一,从18岁决定当个演员开始,陆鸣就想象过自己出席欧洲三大走红毯会是怎样的感觉。
要在电影节上走红毯并不困难,也不一定得带着作品参赛才行,如果明星代言的品牌是电影节赞助商,又或者他/她拿到了邀请函,都可以名正言顺地出席电影节开幕式,走上红毯,在国际媒体面前展示自己。
但在18岁陆鸣的想象中,他不会只是去走个红毯,停留几分钟,参加互联网比美大赛的,他应该是带着作品参加电影节的,要带着经典形象出现在颁奖典礼,真正获得观众认可。
只是当时的他怎么也没有想到,有一天他会以导演的身份出席欧洲三大电影节。
“陆鸣”对于外国媒体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名字,《海之子》剧组走上红毯后,那些不断摁着快门的记者并不知道谁才是电影的男主角。即便提前拿到了剧组宣传手册,他们也分不清两个陌生东亚男子的长相,陆鸣和何尧城在他们看来都长得差不多,以至于很多记者把镜头对准陆鸣在拍,以为他才是电影男一号。
颁奖典礼进行到后半程的时候,陆鸣已经完全冷静下来了,之前公布的获奖名单里《海之子》没有出现一次,很显然的,这一次他们剧组要全程陪跑了。
陆鸣不断地给自己做着心理建设,说着类似于“这没什么,这很正常,这不过是我第一次参加欧洲三大评选,拿不到奖也没关系”的话,好自我安慰。
当台上的主持人用意大利语念出第86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得主时,陆鸣心里快速确认了两遍,才确定耳机里即时翻译传来的名字是《海之子》。
陆鸣花了半分钟来确定自己获奖的消息的真实性,在走上舞台领奖的时候,陆鸣心里就很清楚——这是属于他的人生高光时刻。
以后会有更多荣誉的,但都无法与29岁得到的这第一个大奖相比拟。
在发表获奖感言的时候,陆鸣无比顺畅地说出了在心里排练过十多次的英语获奖发言稿,只是在最后,他停顿了十秒,然后对着正前方转播的镜头,用中文无比认真地说道:
“在最后,我还想要感谢一直以来陪伴我成长的粉丝——艾草们。我的成长经历与众不同,故事也再难复刻,这一切的不同都是因为我15岁那年选择了出道,遇见了你们,得到了一群无比宽容的陌生人近乎无条件的支持和爱。我从来没想明白过为什么你们选择了我,直到今天这个问题对我来说依然是个谜,但我希望我今天站在这里,能让你们觉得你们的选择是正确的。
希望我们都能对得起那个在心里默默许下誓言、选择出发的小小少年,永远忠于自己的梦想,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这是一个世界范围内转播的颁奖典礼,理智来说,陆鸣不应该就这样说出此时此刻的所思所想,把不成熟的观点就这样表达出来,这样容易出错。
可在理智分析利害,并得出结论以前,陆鸣已经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那些成为导演后,他始终没有找到机会、也好像没有立场对粉丝说的话。
陆鸣获得金狮奖的消息在国内外都引起轰动,欧美媒体主要聚焦在对《海之子》这部电影作品本身内容的评价上。
而日韩媒体和国内舆论则有不同的评价视角。中日韩都存在所谓“养成系偶像”的概念,一个以偶像唱跳团体成员身份出道的艺人,在29岁那年凭借电影作品成功获得金狮奖,这样的人生经历,无论从哪个角度进行解读,都堪称传奇。
媒体纷纷打出了“华语电影之光,新生代力量——陆鸣”、“最华丽的转身,养成系偶像的胜利——陆鸣回来了”等一系列标题。
身份转变的反差成为了陆鸣身上,大家最津津乐道的话题。
《海之子》入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长片名单的时候,周围就不断有人向陆鸣道贺,陆鸣听了,都礼貌回应几句,什么“只是运气比较好”、“能入围就很高兴了,没指望拿奖”。
陆鸣一般是不喜欢这些客套话的,也不会妄自菲薄,他现在这么说,是因为他觉得这样才是符合常理的,他不太可能得奖,这是大家默默达成的共识。不是说陆鸣还不够优秀,或者周围的人唱衰《海之子》,而是一个29岁新人导演的第四部 正式作品,怎么想都不太可能拿下欧洲三大最高奖项。
可独自一人在空旷的客厅里坐着,人往后仰,靠在沙发上的时候,陆鸣的心跳得很快,他看着对面空白墙壁上挂着的一只简简单单的钟,注视着秒针、分针的转动,他心里有一种很强烈的预感——《海之子》会得奖。
这种感觉陆鸣熟悉又陌生。每一次人生重要关卡,他的直觉都会做出判断,中考、出道、高考、申请NYU,每一次人生的重要转折点,行动以前,陆鸣心里都有一个声音告诉他“这事能成”,最后都成了。
陆鸣觉得这也称不上是迷信,只是一点成长过程中与自己对话建立起的默契。
虽然周围人问起,他都说自己也不抱期待,但其实在走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红毯的时候,陆鸣心里隐隐期待着奇迹的发生。
“也许奇迹就会发生在我身上。”
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被认为是国际电影节之父,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之一,电影艺术的最高荣誉之一,从18岁决定当个演员开始,陆鸣就想象过自己出席欧洲三大走红毯会是怎样的感觉。
要在电影节上走红毯并不困难,也不一定得带着作品参赛才行,如果明星代言的品牌是电影节赞助商,又或者他/她拿到了邀请函,都可以名正言顺地出席电影节开幕式,走上红毯,在国际媒体面前展示自己。
但在18岁陆鸣的想象中,他不会只是去走个红毯,停留几分钟,参加互联网比美大赛的,他应该是带着作品参加电影节的,要带着经典形象出现在颁奖典礼,真正获得观众认可。
只是当时的他怎么也没有想到,有一天他会以导演的身份出席欧洲三大电影节。
“陆鸣”对于外国媒体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名字,《海之子》剧组走上红毯后,那些不断摁着快门的记者并不知道谁才是电影的男主角。即便提前拿到了剧组宣传手册,他们也分不清两个陌生东亚男子的长相,陆鸣和何尧城在他们看来都长得差不多,以至于很多记者把镜头对准陆鸣在拍,以为他才是电影男一号。
颁奖典礼进行到后半程的时候,陆鸣已经完全冷静下来了,之前公布的获奖名单里《海之子》没有出现一次,很显然的,这一次他们剧组要全程陪跑了。
陆鸣不断地给自己做着心理建设,说着类似于“这没什么,这很正常,这不过是我第一次参加欧洲三大评选,拿不到奖也没关系”的话,好自我安慰。
当台上的主持人用意大利语念出第86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得主时,陆鸣心里快速确认了两遍,才确定耳机里即时翻译传来的名字是《海之子》。
陆鸣花了半分钟来确定自己获奖的消息的真实性,在走上舞台领奖的时候,陆鸣心里就很清楚——这是属于他的人生高光时刻。
以后会有更多荣誉的,但都无法与29岁得到的这第一个大奖相比拟。
在发表获奖感言的时候,陆鸣无比顺畅地说出了在心里排练过十多次的英语获奖发言稿,只是在最后,他停顿了十秒,然后对着正前方转播的镜头,用中文无比认真地说道:
“在最后,我还想要感谢一直以来陪伴我成长的粉丝——艾草们。我的成长经历与众不同,故事也再难复刻,这一切的不同都是因为我15岁那年选择了出道,遇见了你们,得到了一群无比宽容的陌生人近乎无条件的支持和爱。我从来没想明白过为什么你们选择了我,直到今天这个问题对我来说依然是个谜,但我希望我今天站在这里,能让你们觉得你们的选择是正确的。
希望我们都能对得起那个在心里默默许下誓言、选择出发的小小少年,永远忠于自己的梦想,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这是一个世界范围内转播的颁奖典礼,理智来说,陆鸣不应该就这样说出此时此刻的所思所想,把不成熟的观点就这样表达出来,这样容易出错。
可在理智分析利害,并得出结论以前,陆鸣已经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那些成为导演后,他始终没有找到机会、也好像没有立场对粉丝说的话。
陆鸣获得金狮奖的消息在国内外都引起轰动,欧美媒体主要聚焦在对《海之子》这部电影作品本身内容的评价上。
而日韩媒体和国内舆论则有不同的评价视角。中日韩都存在所谓“养成系偶像”的概念,一个以偶像唱跳团体成员身份出道的艺人,在29岁那年凭借电影作品成功获得金狮奖,这样的人生经历,无论从哪个角度进行解读,都堪称传奇。
媒体纷纷打出了“华语电影之光,新生代力量——陆鸣”、“最华丽的转身,养成系偶像的胜利——陆鸣回来了”等一系列标题。
身份转变的反差成为了陆鸣身上,大家最津津乐道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