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当空,视线格外清晰,天空如若琉璃一般晶莹美丽。
伏尘小院。
院内有一小境,井水清澈怡人,里面原有一只金鲤,浮沉于水中,荡漾开一圈又一圈的细碎波纹。
然而此时井中空空如也,只在井边陡然出现了白衣女子,容颜绝丽,瞳孔金黄,腰间束着一条纤细金带,不似凡人。
院子不大,她好奇的打量着四周的一切,周围的一切对她而言既熟悉又陌生。
龙族嫡女自幼生长于龙宫之中,富丽堂皇,即便外出,也是跟随长辈前往仙山福地,哪有机会进入到凡尘人间的素雅小院之中。
此处装饰虽远远不及龙宫奢华,但也别有一番人间风味。
少女想了想,穿过房门,来到了书房之中。
她拿起一支笔,从一旁抽出一张信纸,细腰轻折,青丝垂落,执笔勾画。
写完信上留言,少女从腰间一抹,一个白玉小瓶和一个巴掌大小的精致海螺就出现在她的手中。
片刻之后,少女身影消失不见,唯有信纸和压在上面的白玉小瓶昭示着方才的一切都不是幻梦。
考场一片宁静,唯一的声响便是带刀兵士巡守之时衣甲碰撞的铮然之声。
府试题量太大,众考生此时都是屏息静气,争分夺秒,丝毫不敢怠慢。
伏尘看着案上的第四卷,陷入了沉思。
第四卷为诗词卷,量不大,和童生试一样,只需一首应制诗词便可,但难度相比童生试却大了一点。
童生试的诗词有两个主题,任选其一便可,而府试的主题只有一个,并且有着五绝、五律、七绝、七律等格式的要求。
府试四卷,第一二卷重在察其基础,基础不牢,又怎么能说深明三坟五典之理?
第三卷则侧重于应用,懂道理虽重要,但如何将道理应用到实际之中,能够真正的解决问题,这种运用能力同样重要。
第四卷则显人才气,同样也是起着督促勉励的效果。
诗词亦有力量,或化冰霜,或召雷电,或驱使风暴,或显化铁骑。
作出诗词之后,不但诗词主人可以进行运用,其他文士同样可以,只不过威力要弱上一些。
由于其普适性,这对整个人族而言,都有着巨大的好处。
因此自童生试之始,直到最终殿试,都有着诗词卷这一卷,这也是大周的鼓励创新之举。
不过不是所有人都有着诗词之才,况诗词创作也重机缘,因此第四卷的诗词占分不大,只需应制符合格式,达到及格线便可,不会对质量有着过多的要求。
伏尘略一沉吟,一首诗便立刻浮现在脑中,挥笔而就。
四卷写完,见着还有时间,伏尘再次又检查了一遍,看有无犯讳之处,以便及时改正。
不然考卷一交,那就是板上钉钉,再不能改了。
再次检查完,伏尘自己觉得还是满意。
枯等无意,伏尘这时便不再停留,对着在一旁值守的甲士举手示意道“我考卷已经写完,需要交卷,还请通知考官前来收取。”
值守的甲士听着便是一愣,诧异的看了伏尘一眼,心中却是疑惑,不知伏尘是胸有成竹还是已经自暴自弃了。
不多会儿,一位副考官就径直走了过来,身后还跟着一队士兵,兵甲肃穆。
“这么快就写完了?”这位考官心中也是讶然,开口问道“确定要交卷吗?”
伏尘点头道“是的,学生已经写完。”
考官闻言点点头,没有多说什么,只拾起桌上的卷子,准备将其装入特制的考袋之中。
这考官拿过考卷,瞥见考卷上的文字,不由就轻咦了一声。
“真是好字。”考官多看了两眼,心中就是暗自赞叹。
府试自有规矩,身为考官更得谨言慎行,唯恐出现漏子差错。
因此考官此时心中虽然不舍,但还是按捺住了想要仔细看一看的冲动,将伏尘的一叠考卷整整齐齐的放入特制的考袋之中,密封好。
“至少是七品字,甚至六品也有可能,真想在看一看啊。”
考官心中还是痒痒,“自己虽然兴之所致,苦学多年,但奈何天资不足,这字却还是停留在直不得寸进。”
“若是能够仔细观摩,说不定就是自己再进一步的契机。”
好的字对于文士来说有着极大的诱惑,可以观摩学习,领悟其笔法精神,运用到自家的笔墨之中。
伏尘的字虽然现在限于只有六品,但却胜在隐隐有了自己的格局,并且是一手真迹,最是珍惜。
若是旁人积累足够,机缘到了,还真能借着这一步参悟玄机,一时顿悟。
在历史上,多的是这样的例子,借他人之道,明悟自身之理。
况且字分九品,一品至三品为上三品,天下传唱,四品至六品为中三品,州道闻名,七至九品为下三品,府县有名。
伏尘虽只是中三品的尾巴,但也是跨过了下三品的门槛,单单只是这字,就能在一州有着名气。
考官心中暗自感叹一声,“只要这四卷达到及格线,没出现什么漏子,就凭这一笔好字,府试就不会不中!”
考官心中叹息没能多看这字几眼,但或许是爱屋及乌的缘故,这时看着伏尘还是感觉很顺眼。
仔细打量了伏尘两眼,考官便开口笑道“既然你已交卷,便早些出去吧。”
说着,便召来身后一位值守甲士,让其领着伏尘出去。
伏尘躬身谢过。
考试还未结束,考院依旧处于封禁状态,这还是已经到了第三天,不然连交卷都不被允许,更遑论出去了。
若是没头没脑的乱闯,轻则被呵斥,重则甚至会被问责。
若是有考官看不顺眼,扣一个扰乱考试考场秩序的帽子,也没人觉得你无辜。
伏尘跟着值守甲士的指引向外走去,沿路可以看到考房之内座无虚席,或满头大汗,笔耕不辍,或皱眉凝思,执笔不书。
伏尘抬头看看天,日渐西斜,微微一笑,“是时候回去了。”
三日不见,于某人而言已是如隔三秋,心中甚是想念。
伏尘小院。
院内有一小境,井水清澈怡人,里面原有一只金鲤,浮沉于水中,荡漾开一圈又一圈的细碎波纹。
然而此时井中空空如也,只在井边陡然出现了白衣女子,容颜绝丽,瞳孔金黄,腰间束着一条纤细金带,不似凡人。
院子不大,她好奇的打量着四周的一切,周围的一切对她而言既熟悉又陌生。
龙族嫡女自幼生长于龙宫之中,富丽堂皇,即便外出,也是跟随长辈前往仙山福地,哪有机会进入到凡尘人间的素雅小院之中。
此处装饰虽远远不及龙宫奢华,但也别有一番人间风味。
少女想了想,穿过房门,来到了书房之中。
她拿起一支笔,从一旁抽出一张信纸,细腰轻折,青丝垂落,执笔勾画。
写完信上留言,少女从腰间一抹,一个白玉小瓶和一个巴掌大小的精致海螺就出现在她的手中。
片刻之后,少女身影消失不见,唯有信纸和压在上面的白玉小瓶昭示着方才的一切都不是幻梦。
考场一片宁静,唯一的声响便是带刀兵士巡守之时衣甲碰撞的铮然之声。
府试题量太大,众考生此时都是屏息静气,争分夺秒,丝毫不敢怠慢。
伏尘看着案上的第四卷,陷入了沉思。
第四卷为诗词卷,量不大,和童生试一样,只需一首应制诗词便可,但难度相比童生试却大了一点。
童生试的诗词有两个主题,任选其一便可,而府试的主题只有一个,并且有着五绝、五律、七绝、七律等格式的要求。
府试四卷,第一二卷重在察其基础,基础不牢,又怎么能说深明三坟五典之理?
第三卷则侧重于应用,懂道理虽重要,但如何将道理应用到实际之中,能够真正的解决问题,这种运用能力同样重要。
第四卷则显人才气,同样也是起着督促勉励的效果。
诗词亦有力量,或化冰霜,或召雷电,或驱使风暴,或显化铁骑。
作出诗词之后,不但诗词主人可以进行运用,其他文士同样可以,只不过威力要弱上一些。
由于其普适性,这对整个人族而言,都有着巨大的好处。
因此自童生试之始,直到最终殿试,都有着诗词卷这一卷,这也是大周的鼓励创新之举。
不过不是所有人都有着诗词之才,况诗词创作也重机缘,因此第四卷的诗词占分不大,只需应制符合格式,达到及格线便可,不会对质量有着过多的要求。
伏尘略一沉吟,一首诗便立刻浮现在脑中,挥笔而就。
四卷写完,见着还有时间,伏尘再次又检查了一遍,看有无犯讳之处,以便及时改正。
不然考卷一交,那就是板上钉钉,再不能改了。
再次检查完,伏尘自己觉得还是满意。
枯等无意,伏尘这时便不再停留,对着在一旁值守的甲士举手示意道“我考卷已经写完,需要交卷,还请通知考官前来收取。”
值守的甲士听着便是一愣,诧异的看了伏尘一眼,心中却是疑惑,不知伏尘是胸有成竹还是已经自暴自弃了。
不多会儿,一位副考官就径直走了过来,身后还跟着一队士兵,兵甲肃穆。
“这么快就写完了?”这位考官心中也是讶然,开口问道“确定要交卷吗?”
伏尘点头道“是的,学生已经写完。”
考官闻言点点头,没有多说什么,只拾起桌上的卷子,准备将其装入特制的考袋之中。
这考官拿过考卷,瞥见考卷上的文字,不由就轻咦了一声。
“真是好字。”考官多看了两眼,心中就是暗自赞叹。
府试自有规矩,身为考官更得谨言慎行,唯恐出现漏子差错。
因此考官此时心中虽然不舍,但还是按捺住了想要仔细看一看的冲动,将伏尘的一叠考卷整整齐齐的放入特制的考袋之中,密封好。
“至少是七品字,甚至六品也有可能,真想在看一看啊。”
考官心中还是痒痒,“自己虽然兴之所致,苦学多年,但奈何天资不足,这字却还是停留在直不得寸进。”
“若是能够仔细观摩,说不定就是自己再进一步的契机。”
好的字对于文士来说有着极大的诱惑,可以观摩学习,领悟其笔法精神,运用到自家的笔墨之中。
伏尘的字虽然现在限于只有六品,但却胜在隐隐有了自己的格局,并且是一手真迹,最是珍惜。
若是旁人积累足够,机缘到了,还真能借着这一步参悟玄机,一时顿悟。
在历史上,多的是这样的例子,借他人之道,明悟自身之理。
况且字分九品,一品至三品为上三品,天下传唱,四品至六品为中三品,州道闻名,七至九品为下三品,府县有名。
伏尘虽只是中三品的尾巴,但也是跨过了下三品的门槛,单单只是这字,就能在一州有着名气。
考官心中暗自感叹一声,“只要这四卷达到及格线,没出现什么漏子,就凭这一笔好字,府试就不会不中!”
考官心中叹息没能多看这字几眼,但或许是爱屋及乌的缘故,这时看着伏尘还是感觉很顺眼。
仔细打量了伏尘两眼,考官便开口笑道“既然你已交卷,便早些出去吧。”
说着,便召来身后一位值守甲士,让其领着伏尘出去。
伏尘躬身谢过。
考试还未结束,考院依旧处于封禁状态,这还是已经到了第三天,不然连交卷都不被允许,更遑论出去了。
若是没头没脑的乱闯,轻则被呵斥,重则甚至会被问责。
若是有考官看不顺眼,扣一个扰乱考试考场秩序的帽子,也没人觉得你无辜。
伏尘跟着值守甲士的指引向外走去,沿路可以看到考房之内座无虚席,或满头大汗,笔耕不辍,或皱眉凝思,执笔不书。
伏尘抬头看看天,日渐西斜,微微一笑,“是时候回去了。”
三日不见,于某人而言已是如隔三秋,心中甚是想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