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大学学费不菲,普通人家一年的收入, 也负担不起一个孩子上大学的费用。因此,别说是送女儿去读大学了,就是平常人家的儿子,也鲜有去读大学的。木蓝的铺子比从前做得大了, 每天的流水也多不少, 他们一家的衣食住行都俭省,每月也能存下不小的一笔钱,也够巧心去北平念书的了。
巧心知道父母开明,这才肯花这么一大笔钱, 送她一个女孩子去读书。她在心里默默下了决心, 等去了北平,一定要好好念书, 将来能做个有用的人。
巧心走的那天,木蓝和陈致远送她到火车站,买了去北平的火车票。行李有些多,不光带了路上吃的干粮,四季的衣裳,还带了被褥,被褥是新弹的棉花做的,很厚实,却也重,不太好拿。好在站台上有替人挑东西的脚夫,木蓝花了几个铜板,让人帮着拎到了火车上。
“娘,爹,你们回去吧。”巧心道,“到了北平,我给你们写信。”
“别怕花钱,到了学校安顿下来,就给家里拍封电报。”到底是闺女这么大第一次离家去远处,陈致远不放心,叮嘱她道。
木蓝倒是觉得,人总得慢慢学着独立,也许在外面历练两年,巧心这性子,说不定也能变得坚强一些。
“回去吧。”她对陈致远说,“还得开铺子。”说完又叮嘱巧心,“带着的酱肉记得早点吃,放不住,带去北平会坏了。”
陈致远又跟火车上的茶房打了招呼,托付他到站了给巧心提个醒,别坐过站了。木蓝这才知道,这时候的火车不光开得慢,还不报站,得自己警醒着些。
他和陈致远打算回去了,没想到这时候巧心又叫住了她,“娘,要是根生哥有消息了,你写信告诉我一声。”
木蓝点点头,在心里叹了口气,这孩子还惦记着根生的呢。可这么久了,连一点消息都没有。她听铺子里的客人聊天说起过,这两年又是东征又是北伐,北方的这些军阀,日子都不好过了,已是日薄西山,蹦跶不了几天了。不过,这些话也都是私底下才敢说说。大家明面上不敢说,可心里都盼着刘振德早点垮台。
木蓝和陈致远回了铺子里,便打开门做生意。一家的吃穿用度,还有上学读书的钱,可都指望着这买卖。
大半个月后,木蓝收到了巧心从北平寄来的信。里头说她已经安顿了下来,入秋了,那里比家里早晚要凉些,不过带了冬衣,她会看着天气添衣,叫木蓝不用担心。
木蓝看完,把信递给了陈致远。陈致远拿着信,看了好几遍,这才笑着说,“这孩子,尽说些没用的话。”
木蓝心想,还不是跟你学的。他从前每回写信回家,虽然厚厚好几页纸,但都说些生活琐事,比方见到什么不一样的景致了,看到什么新鲜的玩意了,吃到什么好吃的东西了,都要写给木蓝看。
虽然铺子渐渐做大了,但木蓝做买卖实在,酱肉的用料没有半点的马虎,且她还一直尝试着改良酱肉的工艺和味道,所以整日客人都是源源不断,生意十分的好。陈致远每天算账,说是打算盘打得手都酸了,却还是算账算得不亦乐乎。
“这样算下来,每个月的进项不少,一年就能买下个院子了。”木蓝说。虽然这时候世道乱,不少人都背井离乡,但木蓝还是觉得,在这里有个属于自己的院子,才算是真正在省城安家了。
两个人正说着话,就见外面的街上乱了起来,许多带着枪的士兵都往一个方向跑。
铺子里的客人也都往外张望,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这时候,就听到铺子门口有人议论说,好像是大帅府里出大事了。
铺子里的客人也没了心思吃饭闲聊,纷纷结了帐,有的回家躲着了,也有那好奇心重不怕死的,上街打听到底是怎么回事。
木蓝刚才看街上的情形,还以为是北伐军打过来了,可眼下看,好像又不是那么回事。
但不管怎么样,总之街上乱哄哄的,看来省城是出了大事。她没有耽搁,当下便叫陈致远去接阿宝和巧灵回家,她这边给铺子上了门板,也回去。等打听清楚是怎么回事了,再开铺子也不迟。这么乱的世道,总归还是小心点的好。
木蓝从铺子里出来的时候,街上的人乱哄哄的都往家里跑。
“出什么事了?”木蓝拉住从她身旁匆匆走过的人问。
“听说城西那边打起来了。”那人急急忙忙说完一句就往前跑了。
木蓝听了这话,也没磨蹭,便快步回了家。好在她的铺子离甜水巷不远,没走多久就到。
她到家的时候,见陈致远已经从学校接了阿宝和巧灵回来了。
“娘,到底出什么事了?”阿宝问,“为什么街上一下子有那么多当兵的?”
木蓝摇摇头,她也不清楚。可站在院子里,仍能隐约听到远处零星的枪声,听声音,倒是确实像是从城西传来的。
这时候,突然有人叫门。木蓝愣了下,看了陈致远一眼,在他的眼里也看到了疑惑和审慎,这种时候,也不知道是谁来。
“你跟孩子回屋先找个地方躲起来。”陈致远道,“我去看看。”
“是我。”门外的人兴许是见里面半天没有动静,于是叫道。
“这声音听着像王老先生的。”木蓝松了口气,她走到门前,从木门的门缝里往外看,见门外站着的确实是王老先生,这才忙开了门。
巧心知道父母开明,这才肯花这么一大笔钱, 送她一个女孩子去读书。她在心里默默下了决心, 等去了北平,一定要好好念书, 将来能做个有用的人。
巧心走的那天,木蓝和陈致远送她到火车站,买了去北平的火车票。行李有些多,不光带了路上吃的干粮,四季的衣裳,还带了被褥,被褥是新弹的棉花做的,很厚实,却也重,不太好拿。好在站台上有替人挑东西的脚夫,木蓝花了几个铜板,让人帮着拎到了火车上。
“娘,爹,你们回去吧。”巧心道,“到了北平,我给你们写信。”
“别怕花钱,到了学校安顿下来,就给家里拍封电报。”到底是闺女这么大第一次离家去远处,陈致远不放心,叮嘱她道。
木蓝倒是觉得,人总得慢慢学着独立,也许在外面历练两年,巧心这性子,说不定也能变得坚强一些。
“回去吧。”她对陈致远说,“还得开铺子。”说完又叮嘱巧心,“带着的酱肉记得早点吃,放不住,带去北平会坏了。”
陈致远又跟火车上的茶房打了招呼,托付他到站了给巧心提个醒,别坐过站了。木蓝这才知道,这时候的火车不光开得慢,还不报站,得自己警醒着些。
他和陈致远打算回去了,没想到这时候巧心又叫住了她,“娘,要是根生哥有消息了,你写信告诉我一声。”
木蓝点点头,在心里叹了口气,这孩子还惦记着根生的呢。可这么久了,连一点消息都没有。她听铺子里的客人聊天说起过,这两年又是东征又是北伐,北方的这些军阀,日子都不好过了,已是日薄西山,蹦跶不了几天了。不过,这些话也都是私底下才敢说说。大家明面上不敢说,可心里都盼着刘振德早点垮台。
木蓝和陈致远回了铺子里,便打开门做生意。一家的吃穿用度,还有上学读书的钱,可都指望着这买卖。
大半个月后,木蓝收到了巧心从北平寄来的信。里头说她已经安顿了下来,入秋了,那里比家里早晚要凉些,不过带了冬衣,她会看着天气添衣,叫木蓝不用担心。
木蓝看完,把信递给了陈致远。陈致远拿着信,看了好几遍,这才笑着说,“这孩子,尽说些没用的话。”
木蓝心想,还不是跟你学的。他从前每回写信回家,虽然厚厚好几页纸,但都说些生活琐事,比方见到什么不一样的景致了,看到什么新鲜的玩意了,吃到什么好吃的东西了,都要写给木蓝看。
虽然铺子渐渐做大了,但木蓝做买卖实在,酱肉的用料没有半点的马虎,且她还一直尝试着改良酱肉的工艺和味道,所以整日客人都是源源不断,生意十分的好。陈致远每天算账,说是打算盘打得手都酸了,却还是算账算得不亦乐乎。
“这样算下来,每个月的进项不少,一年就能买下个院子了。”木蓝说。虽然这时候世道乱,不少人都背井离乡,但木蓝还是觉得,在这里有个属于自己的院子,才算是真正在省城安家了。
两个人正说着话,就见外面的街上乱了起来,许多带着枪的士兵都往一个方向跑。
铺子里的客人也都往外张望,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这时候,就听到铺子门口有人议论说,好像是大帅府里出大事了。
铺子里的客人也没了心思吃饭闲聊,纷纷结了帐,有的回家躲着了,也有那好奇心重不怕死的,上街打听到底是怎么回事。
木蓝刚才看街上的情形,还以为是北伐军打过来了,可眼下看,好像又不是那么回事。
但不管怎么样,总之街上乱哄哄的,看来省城是出了大事。她没有耽搁,当下便叫陈致远去接阿宝和巧灵回家,她这边给铺子上了门板,也回去。等打听清楚是怎么回事了,再开铺子也不迟。这么乱的世道,总归还是小心点的好。
木蓝从铺子里出来的时候,街上的人乱哄哄的都往家里跑。
“出什么事了?”木蓝拉住从她身旁匆匆走过的人问。
“听说城西那边打起来了。”那人急急忙忙说完一句就往前跑了。
木蓝听了这话,也没磨蹭,便快步回了家。好在她的铺子离甜水巷不远,没走多久就到。
她到家的时候,见陈致远已经从学校接了阿宝和巧灵回来了。
“娘,到底出什么事了?”阿宝问,“为什么街上一下子有那么多当兵的?”
木蓝摇摇头,她也不清楚。可站在院子里,仍能隐约听到远处零星的枪声,听声音,倒是确实像是从城西传来的。
这时候,突然有人叫门。木蓝愣了下,看了陈致远一眼,在他的眼里也看到了疑惑和审慎,这种时候,也不知道是谁来。
“你跟孩子回屋先找个地方躲起来。”陈致远道,“我去看看。”
“是我。”门外的人兴许是见里面半天没有动静,于是叫道。
“这声音听着像王老先生的。”木蓝松了口气,她走到门前,从木门的门缝里往外看,见门外站着的确实是王老先生,这才忙开了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