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完淳一连推荐了好必位合适人选却被女皇一一否决。无奈之下,他只得眼巴巴地望着女皇希望自己刚才只是胡思乱想。而孙露这会儿却忽然话锋一转道:“那夏卿如何看待我朝现在的陆军?”
被女皇跳跃式思维弄得有些迷糊的夏完淳迟疑了一下后回答道:“回陛下,我朝如今威甲天下,四夷臣服。特别是火枪、火炮的发明使得中原的军队不再畏惧于塞外游牧民族的威胁。当然距离和气候上的因素也让帝国很难再继续动用大军开疆拓土。不过就算是如此,帝国在陆地上的威胁依然存在。这些威胁并非是指某一个具体的国家或是具体的民族,而是指帝国的本身。众所周知我中华是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不仅西北东北的民风彪悍而又不羁,就算是在中原千百年来宗族间的私斗也从未停歇过。在此次的东北匪患之中就有不少是宗族、同乡会之间的械斗。一旦帝国内部出现问题总免不了会有外敌窥探,所以只要帝国一天不排除陆上威胁,保有常备驻军就是必要的。”
夏完淳回答得十分谨慎,前面半段话几乎是现下一些士大夫的老生常谈,之后一段则是他为陆军做的小小辩护。中华帝国的强盛使一些人产生了盲目乐观的心理。这也难怪,在中国历史上历来大乱之后必是大治。特别是在消除了游牧民族威胁的情况下,人们头一个想到的往往是裁军恤民。毕竟无论是在战时还是在平时保养一支常备陆军都是极其耗费钱粮的一桩事情,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无不处心积虑地想过各种各样既可保留常备兵力又可少耗费甚至不耗费钱粮的办法。这其中做得最为彻底的当属朱元璋了。不过朱皇帝虽号称养百万兵不费一文钱,但实际效果是军队整体战斗力的直线下降。最终还是绕回了募兵这条老路上来。毕竟既要马儿跑得快又要马儿不吃草这种事是违反自然规律的。而中华帝国目前在陆上的兵力虽不及前朝号称百万之众,却也将近有五十万的常备驻军。不过这五十万驻军却并非前朝那般靠屯耕自给自足的军户,而是切切实实拿军饷吃皇粮的军队。因此内阁每年拨给陆军的预算丝毫不亚于前朝所谓的百万大军。于是乎一些人便认定这是朝廷糜饷劳师的表现,认定惟有裁减军队才能缓解军队给帝国财政带来的压力。而这些人的理由也看似十分充分,既然四夷已然臣服,为何还要驻军四方?既然一个配有火炮的连队能让草原上的游牧部落望风而逃,为什么还要在西北囤兵三十万?既然羊毛、纱厂能让蛮夷驯化,为什么还要带着枪炮去交涉?实在是有违君子之风啊。
以夏完淳的脾性当然是不屑去回答那些愚蠢而又短视的责问。但女皇刚才的问话却让他产生了一丝不安,难道女皇被那些人说动了吗?正当他在心中忐忑不安之时,只听孙露又跟着反问道:“哦,卿刚才所说的是常备驻军?”
“是的陛下,常备驻军。即将陆军目前由战备为主的战略转为以防卫为主的战略。也就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夏完淳顿了一顿强调道。这是他从西伯利亚归来后便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此时说出来多少会有那么一些不成熟,但夏完淳总觉得在这个时候自己多少该说些什么。
“知道了,真是很精彩的分析呢。”孙露听罢抬起头和蔼地微笑道:“不过这一切总得有人向世人解释不是吗?朕希望军队对自己的定位能有一套完整的构思,而不仅仅是某个大臣一个设想或是一本奏折。因为这可涉及到国家的兴衰啊。”
“是,陛下,臣明白了。”夏完淳心情复杂地应答道。此刻的他实在是难以抉择是留在京师还是返回驻地。
然而就在此时孙露却忽然将话题一转道:“好了,这事以后再说。现在倒是有一个熟人要见见了。”
“熟人?见熟人?”夏完淳再一次被女皇的跳跃式对话给弄蒙了。
“恩,西藏大臣现已回京了。”孙露淡然地点头道。
“陛下,这么说张煌言张将军也来了?”夏完淳刚才疑惑的表情瞬间转为了欣喜之态。曾任陆军尚书的张煌言虽不及现任陆军尚书张家玉来得声名显赫,甚至就单纯论战功而言还及不上现在的夏完淳,不过饶是如此在夏完淳等人眼中,张煌言依旧是他们尊敬的尚书大人。这其中固然有张煌言出任尚书时因为人公正严明而留下的好口碑,不过其主动放弃内阁大臣之位而前往西藏收服藏王的胆识更是令人钦佩。虽然他本人并没有参与具体的作战行动,但在民间,老百姓还是习惯地将他同另一位进藏的将领李定国放在一起作为说书艺人口中传奇式的主角。只不过夏完淳清楚相比老百姓那朴素的好奇心,更多的士林人士则对张、李二人抱有强烈的戒心。原因无他,谁叫此二人立下赫赫战功却“迟迟”留在边关不肯入京呢。就算期间张、李二人都曾上书向女皇就回京的事请示过,可只要皇帝不应允,那这错还是得怪在他二人头上。因为在一些士大夫看来问题完全在于张、李二人没有诚意。而今张煌言已然回京师,却不知晓底下又会掀起怎样的波澜来了。
“是呀,从康定到南京这条路可不短呢。”孙露双手交叉颇有感触地说道:“而说到对边疆各族的了解恐怕现在京师里头也没哪个人能比张煌言更有发言权吧。”
第375节 定青藏张煌言回京 安军心张家玉出面
被女皇跳跃式思维弄得有些迷糊的夏完淳迟疑了一下后回答道:“回陛下,我朝如今威甲天下,四夷臣服。特别是火枪、火炮的发明使得中原的军队不再畏惧于塞外游牧民族的威胁。当然距离和气候上的因素也让帝国很难再继续动用大军开疆拓土。不过就算是如此,帝国在陆地上的威胁依然存在。这些威胁并非是指某一个具体的国家或是具体的民族,而是指帝国的本身。众所周知我中华是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不仅西北东北的民风彪悍而又不羁,就算是在中原千百年来宗族间的私斗也从未停歇过。在此次的东北匪患之中就有不少是宗族、同乡会之间的械斗。一旦帝国内部出现问题总免不了会有外敌窥探,所以只要帝国一天不排除陆上威胁,保有常备驻军就是必要的。”
夏完淳回答得十分谨慎,前面半段话几乎是现下一些士大夫的老生常谈,之后一段则是他为陆军做的小小辩护。中华帝国的强盛使一些人产生了盲目乐观的心理。这也难怪,在中国历史上历来大乱之后必是大治。特别是在消除了游牧民族威胁的情况下,人们头一个想到的往往是裁军恤民。毕竟无论是在战时还是在平时保养一支常备陆军都是极其耗费钱粮的一桩事情,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无不处心积虑地想过各种各样既可保留常备兵力又可少耗费甚至不耗费钱粮的办法。这其中做得最为彻底的当属朱元璋了。不过朱皇帝虽号称养百万兵不费一文钱,但实际效果是军队整体战斗力的直线下降。最终还是绕回了募兵这条老路上来。毕竟既要马儿跑得快又要马儿不吃草这种事是违反自然规律的。而中华帝国目前在陆上的兵力虽不及前朝号称百万之众,却也将近有五十万的常备驻军。不过这五十万驻军却并非前朝那般靠屯耕自给自足的军户,而是切切实实拿军饷吃皇粮的军队。因此内阁每年拨给陆军的预算丝毫不亚于前朝所谓的百万大军。于是乎一些人便认定这是朝廷糜饷劳师的表现,认定惟有裁减军队才能缓解军队给帝国财政带来的压力。而这些人的理由也看似十分充分,既然四夷已然臣服,为何还要驻军四方?既然一个配有火炮的连队能让草原上的游牧部落望风而逃,为什么还要在西北囤兵三十万?既然羊毛、纱厂能让蛮夷驯化,为什么还要带着枪炮去交涉?实在是有违君子之风啊。
以夏完淳的脾性当然是不屑去回答那些愚蠢而又短视的责问。但女皇刚才的问话却让他产生了一丝不安,难道女皇被那些人说动了吗?正当他在心中忐忑不安之时,只听孙露又跟着反问道:“哦,卿刚才所说的是常备驻军?”
“是的陛下,常备驻军。即将陆军目前由战备为主的战略转为以防卫为主的战略。也就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夏完淳顿了一顿强调道。这是他从西伯利亚归来后便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此时说出来多少会有那么一些不成熟,但夏完淳总觉得在这个时候自己多少该说些什么。
“知道了,真是很精彩的分析呢。”孙露听罢抬起头和蔼地微笑道:“不过这一切总得有人向世人解释不是吗?朕希望军队对自己的定位能有一套完整的构思,而不仅仅是某个大臣一个设想或是一本奏折。因为这可涉及到国家的兴衰啊。”
“是,陛下,臣明白了。”夏完淳心情复杂地应答道。此刻的他实在是难以抉择是留在京师还是返回驻地。
然而就在此时孙露却忽然将话题一转道:“好了,这事以后再说。现在倒是有一个熟人要见见了。”
“熟人?见熟人?”夏完淳再一次被女皇的跳跃式对话给弄蒙了。
“恩,西藏大臣现已回京了。”孙露淡然地点头道。
“陛下,这么说张煌言张将军也来了?”夏完淳刚才疑惑的表情瞬间转为了欣喜之态。曾任陆军尚书的张煌言虽不及现任陆军尚书张家玉来得声名显赫,甚至就单纯论战功而言还及不上现在的夏完淳,不过饶是如此在夏完淳等人眼中,张煌言依旧是他们尊敬的尚书大人。这其中固然有张煌言出任尚书时因为人公正严明而留下的好口碑,不过其主动放弃内阁大臣之位而前往西藏收服藏王的胆识更是令人钦佩。虽然他本人并没有参与具体的作战行动,但在民间,老百姓还是习惯地将他同另一位进藏的将领李定国放在一起作为说书艺人口中传奇式的主角。只不过夏完淳清楚相比老百姓那朴素的好奇心,更多的士林人士则对张、李二人抱有强烈的戒心。原因无他,谁叫此二人立下赫赫战功却“迟迟”留在边关不肯入京呢。就算期间张、李二人都曾上书向女皇就回京的事请示过,可只要皇帝不应允,那这错还是得怪在他二人头上。因为在一些士大夫看来问题完全在于张、李二人没有诚意。而今张煌言已然回京师,却不知晓底下又会掀起怎样的波澜来了。
“是呀,从康定到南京这条路可不短呢。”孙露双手交叉颇有感触地说道:“而说到对边疆各族的了解恐怕现在京师里头也没哪个人能比张煌言更有发言权吧。”
第375节 定青藏张煌言回京 安军心张家玉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