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日里,苏家大房各个都是大手大脚花钱的人,苏若兰没有经验,根本不会打算,家里的银子就跟流水一样花了出去。
等到苏高义和苏老夫人察觉到不对劲时,苏家账上的银子竟然十不足一,这让想要关了布庄找门路重来的苏高义目眦欲裂。
还有苏昌远,他被知县断了科举路,可他还是整日在家读书做学问,两耳不闻窗外事,唯一操心的就是他和丁氏之间的牵扯,他不愿意和离,就算丁家不让丁氏去苏家,丁氏始终还是苏昌远的妻子。
丁氏的娘家气得吐血,当初有多看好苏昌远,现在就有多气,就是这样一个人把他们丁家女儿的一生都拖累了。
最后,丁氏出面同苏昌远详谈,为了他们两人共同的儿子苏建麟的未来,苏昌远才终于松口和离,不仅和离,孩子还归丁氏。
如果苏建麟继续跟着苏昌远,那他的五服之内就有简氏这个犯人,他会受牵连不能参加科举,所以最后苏建麟跟着丁氏改为丁建麟,脱离苏家。
儿子改姓一事终于让一直以来都以书中圣贤之言为行为准则的苏昌远有了改变,他终于意识到了自己这辈子无缘科举,他开始自暴自弃,终日饮酒买醉,沉溺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不愿意同人交流。
曾经最让苏老太爷和苏老夫人看中大房的,除了他们本就偏心苏高义,更是因为大房有让他们骄傲的孙子,还有聪明伶俐的曾孙,只要他们科举入仕就能改变苏家的门庭。
然而如今大房的苏昌远成为了酒鬼不读书、不做事,再无任何文人风骨,年龄尚小的曾孙改姓,竟是让他们这一房的血脉断绝!
苏老太爷得知孙子和孙媳和离、曾孙改姓后一口气没缓过来,活生生气死在了床上,死不瞑目。
这老头子死的时候恰好丁家人过来商议丁姑娘和唐董婚事,这时候大家才知道,丁姑娘出身的丁家,居然和苏昌远的妻子丁氏同出一族,只不过丁姑娘是嫡系,丁氏是旁系。
苏老太爷的丧事不影响唐董他们的婚事,不过好歹是姻亲,丁家人觉得晦气,所以唐董他们原本定在腊月下旬成婚的,找人重看了日子后,改在了来年二月初。
分家不影响苏高平和苏老太爷的父子血缘,苏老太爷的丧事苏高平回去料理,该出钱出钱,该出力出力,不管他爹生前做了多少糟心事,至少保证了死时的体面。
唐董也给了自家哥夫一个面子,带着银子前来吊唁,不过他只同苏高平说了两句话就走,没有多待。
等到苏老太爷下葬后,苏高平才有时间打量这个已经露出了破败相的苏家大宅,不是宅子里的东西破败了,而是里面的人,没有了精神气,看着这样的苏家,苏高平有种说不出的滋味。
第144章 完结 归来
时至今日,苏高平和苏高义早就变得无话可说,明明是血脉相连的兄弟,却没有一丝亲情。
苏高平不愿意在苏家大房宅多待,他去看了看因为苏老太爷去世勐地苍老了很多的苏老夫人,也很快离开。
苏高义一个人坐在苏家偌大的院子中,神情又哭又笑,看着三弟一家人和乐融融,而他妻离子废,他突然觉得自己这辈子过得特别可笑,他在意的东西别人根本就不在乎。
前些年,他被简氏吹了枕头风,仗着爹娘的偏心,为了家里的家产,他害了自己的亲弟弟,现在落得这个下场,或许就是他的报应吧。
苏家在苏老太爷死后变得沉寂了下来,苏高义将苏家的几个布庄都低价卖掉,然后关上家门过上了安分守孝的日子。
时间一晃就是三年,苏老太爷的三年丧期过去。
这三年里发生了不少事情,唐董这个不需要替苏老太爷守孝的人很快和丁姑娘成婚,婚后一年,他们就生下了一个可爱的小男孩。
这个孩子让整个唐家都变得有活力了起来,丁姑娘对男子的恐惧在孩子的缓和下渐渐治愈,现在她已经和普通的妇人差不多,丁家人对唐董再无怨言,两家的走动渐渐多起来。
至于唐董,有了妻儿的他越发稳重,唐记小食在唐董努力发展和丁家帮衬下,成为了洛南省最大的高端糖卖家,京城和其他地方也都有唐记的糖卖。
唐家越来越好,苏家三房的变化倒是不怎么大,毕竟要守孝,苏高平只一步一个脚印地把布庄的生意慢慢做起来。
在这期间,苏瑜的亲事出了点波折,因为苏瑜作为苏老太爷的亲孙哥儿,他是要守孝的。
为此,苏瑜和张生的婚事就必须要延期,苏高平和唐熙都担心张家不愿意等,没想到张生意外地坚持,这门亲事就往后推。
在和苏瑜定亲前,张生连着两次没过院试,在和苏瑜定亲后,他次年的院试非常顺利地过了,成为了一名秀才,他的名次还很靠前,得了禀生的身份。
不过因为他的院试考了三次,张生同最近的一次乡试错过了,决定暂时不娶夫郎的他考入了省城的书院认真读书,耐心地等了两年才等到下一届乡试。
在苏瑜给苏老太爷守孝的第三个年头,张生一举通过了乡试,成为新晋举人。
一个年仅二十一岁的举人,还尚未娶妻,当时很多人都以为张生不会再娶苏瑜这个小小的商家哥儿,连张生的爹娘都有些意动,被媒人说得想要去相看别的姑娘或者哥儿时,张生写信回来,坚定地表达了他等苏瑜出孝期的意愿。
等到苏高义和苏老夫人察觉到不对劲时,苏家账上的银子竟然十不足一,这让想要关了布庄找门路重来的苏高义目眦欲裂。
还有苏昌远,他被知县断了科举路,可他还是整日在家读书做学问,两耳不闻窗外事,唯一操心的就是他和丁氏之间的牵扯,他不愿意和离,就算丁家不让丁氏去苏家,丁氏始终还是苏昌远的妻子。
丁氏的娘家气得吐血,当初有多看好苏昌远,现在就有多气,就是这样一个人把他们丁家女儿的一生都拖累了。
最后,丁氏出面同苏昌远详谈,为了他们两人共同的儿子苏建麟的未来,苏昌远才终于松口和离,不仅和离,孩子还归丁氏。
如果苏建麟继续跟着苏昌远,那他的五服之内就有简氏这个犯人,他会受牵连不能参加科举,所以最后苏建麟跟着丁氏改为丁建麟,脱离苏家。
儿子改姓一事终于让一直以来都以书中圣贤之言为行为准则的苏昌远有了改变,他终于意识到了自己这辈子无缘科举,他开始自暴自弃,终日饮酒买醉,沉溺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不愿意同人交流。
曾经最让苏老太爷和苏老夫人看中大房的,除了他们本就偏心苏高义,更是因为大房有让他们骄傲的孙子,还有聪明伶俐的曾孙,只要他们科举入仕就能改变苏家的门庭。
然而如今大房的苏昌远成为了酒鬼不读书、不做事,再无任何文人风骨,年龄尚小的曾孙改姓,竟是让他们这一房的血脉断绝!
苏老太爷得知孙子和孙媳和离、曾孙改姓后一口气没缓过来,活生生气死在了床上,死不瞑目。
这老头子死的时候恰好丁家人过来商议丁姑娘和唐董婚事,这时候大家才知道,丁姑娘出身的丁家,居然和苏昌远的妻子丁氏同出一族,只不过丁姑娘是嫡系,丁氏是旁系。
苏老太爷的丧事不影响唐董他们的婚事,不过好歹是姻亲,丁家人觉得晦气,所以唐董他们原本定在腊月下旬成婚的,找人重看了日子后,改在了来年二月初。
分家不影响苏高平和苏老太爷的父子血缘,苏老太爷的丧事苏高平回去料理,该出钱出钱,该出力出力,不管他爹生前做了多少糟心事,至少保证了死时的体面。
唐董也给了自家哥夫一个面子,带着银子前来吊唁,不过他只同苏高平说了两句话就走,没有多待。
等到苏老太爷下葬后,苏高平才有时间打量这个已经露出了破败相的苏家大宅,不是宅子里的东西破败了,而是里面的人,没有了精神气,看着这样的苏家,苏高平有种说不出的滋味。
第144章 完结 归来
时至今日,苏高平和苏高义早就变得无话可说,明明是血脉相连的兄弟,却没有一丝亲情。
苏高平不愿意在苏家大房宅多待,他去看了看因为苏老太爷去世勐地苍老了很多的苏老夫人,也很快离开。
苏高义一个人坐在苏家偌大的院子中,神情又哭又笑,看着三弟一家人和乐融融,而他妻离子废,他突然觉得自己这辈子过得特别可笑,他在意的东西别人根本就不在乎。
前些年,他被简氏吹了枕头风,仗着爹娘的偏心,为了家里的家产,他害了自己的亲弟弟,现在落得这个下场,或许就是他的报应吧。
苏家在苏老太爷死后变得沉寂了下来,苏高义将苏家的几个布庄都低价卖掉,然后关上家门过上了安分守孝的日子。
时间一晃就是三年,苏老太爷的三年丧期过去。
这三年里发生了不少事情,唐董这个不需要替苏老太爷守孝的人很快和丁姑娘成婚,婚后一年,他们就生下了一个可爱的小男孩。
这个孩子让整个唐家都变得有活力了起来,丁姑娘对男子的恐惧在孩子的缓和下渐渐治愈,现在她已经和普通的妇人差不多,丁家人对唐董再无怨言,两家的走动渐渐多起来。
至于唐董,有了妻儿的他越发稳重,唐记小食在唐董努力发展和丁家帮衬下,成为了洛南省最大的高端糖卖家,京城和其他地方也都有唐记的糖卖。
唐家越来越好,苏家三房的变化倒是不怎么大,毕竟要守孝,苏高平只一步一个脚印地把布庄的生意慢慢做起来。
在这期间,苏瑜的亲事出了点波折,因为苏瑜作为苏老太爷的亲孙哥儿,他是要守孝的。
为此,苏瑜和张生的婚事就必须要延期,苏高平和唐熙都担心张家不愿意等,没想到张生意外地坚持,这门亲事就往后推。
在和苏瑜定亲前,张生连着两次没过院试,在和苏瑜定亲后,他次年的院试非常顺利地过了,成为了一名秀才,他的名次还很靠前,得了禀生的身份。
不过因为他的院试考了三次,张生同最近的一次乡试错过了,决定暂时不娶夫郎的他考入了省城的书院认真读书,耐心地等了两年才等到下一届乡试。
在苏瑜给苏老太爷守孝的第三个年头,张生一举通过了乡试,成为新晋举人。
一个年仅二十一岁的举人,还尚未娶妻,当时很多人都以为张生不会再娶苏瑜这个小小的商家哥儿,连张生的爹娘都有些意动,被媒人说得想要去相看别的姑娘或者哥儿时,张生写信回来,坚定地表达了他等苏瑜出孝期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