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山时时陪伴,时时目瞪口呆。
他见过无数怪癖天才,创作乐曲的习惯,但他还是第一次见到如此口传心授,亲密无间的迎合!
而且,他学的日本筝,竟然看不懂最基础的厉式五线谱了!
年轻的远字辈弟子,试图在厉劲秋、钟应脸上找出半分玩笑的意味。
然而,他们非常认真。
“比以前沈先生留下的谱子,完整一点了。”
钟应皱了皱眉,“只不过这一段,还要改改,不能用谣、引的旋律……”
厉劲秋仔细思考,抬笔就改。
“——那就用你说的诗、歌曲调,这怎么样?”
空白的纸页唰唰画出了无数带尾巴的小蝌蚪,白纸黑字清晰可见。
音乐创作走入了专业学术领域。
远山自诩中国音乐文化通,又懂基础西方乐理,这时却一个音符都看不懂,只能凭借作曲家留下的符号痕迹,感慨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可钟应拿过来看,笑着就夸道:
“不愧是厉大作曲家,我这么简单粗糙的说明,你都能谱好曲,果然是天才。”
一向不觉得自己字迹有问题的厉劲秋,得此盛赞,意外的心中雀跃,语言谦虚。
“我怎么可能是天才,看看这字,太乱了,我应该练练。”
“不用练,能看懂就行。”
钟应即使分不清五线谱上纷乱符号。
但他和厉劲秋从头开始,慢慢改出来的乐谱,已经在他心中奏响了旋律。
那是沈先生临终前的期盼,更是他与宁明志恩断义绝的象征。
这样的曲、这样的词,最好是筑琴弹奏,竹尺击弦,清脆泠泠,高歌景星吉兆庇佑中华,嘲讽宁明志的自以为是。
“秋哥,来,击筑。”
钟应期待的看他,似乎在等一首合创的天籁之音。
厉劲秋可太清楚自己的水平了,连连摆手,“不了不了,我来演奏简直是侮辱这首乐曲,下回吧,下次一定。”
两个人在阳光充沛的秋日,笑得畅快恣意。
然而,偏偏有人不识趣。
“什么曲子?也许我能击筑而歌。”
沉闷的轮椅声响,随着这声亲切问候,带着讨厌的宁明志前来。
他笑容慈祥,视线羡慕,终是没有忍住,打断了一派静谧和谐的气氛。
遥远和室,能够清楚听到钟应与厉劲秋的声音,也能看到厉劲秋挑起琴弦,钟应专注的视线。
他只觉得,这一幕熟悉又怀念。
当初他与静笃,便是这样——
不,应当比他们更加亲密,仿佛这世上最美好的事情,就是两个人心手相通,谱写出妙曼动人的古乐曲。
他记得那句“雪霜贸贸,荠麦之茂”,也记得那句“君子之伤,君子之守”。
静笃亲自为他挑选的《猗兰操》,亲自与他共谱的猗兰曲,无论时隔多少年,他都能清晰的回响起那段旋律。
宁明志的轮椅,与筑琴近在咫尺。
即使钟应和厉劲秋收敛笑容,冷漠看他,也磨消不去他回忆之中带出的久未知音。
于是,宁明志伸出手,拿起了光滑竹尺。
这支竹尺早已经换过几十支,但它击响银弦的声音,仍是八十多年前,沈聆第一次将琴摆放在他面前,笑着击响时的韵律。
“习习谷风,以阴以雨”的低沉回旋,是沈聆在阴雨连绵的庭院,深思遗音雅社的首演。
“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的哀叹惆怅,是沈聆担忧他不能登台,心中失落伤感的劝慰。
宁明志身体腐朽,灵魂依然会随着一曲《猗兰操》,回到自己十七岁的时候。
他和父母离日归乡,再没有老师教导钢琴,只好四处闲逛打发时日。
没想到,他竟然在狭窄街巷里,听到了声声弦动,明媚悠闲的轻响。
宁明志循着声音,走入了大门敞开的遗音雅社。
陌生的琴家穿着黛蓝长衫,专注于手中奇怪的古琴。
他眉目温柔平静,手指修长莹白,恰如他奏响的弦音,掠于琴弦,雅致轻盈。
不知道怎么的,他留学日本多年,早就忘干净了的古诗词,涌上脑海。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他低声吟诵,惊得琴家停了演奏。
一双眼睛漆黑如星,望进了他的心里。
只见那人眉眼微弯,声音仿佛璞玉,问道:“小友可要听琴?”
温柔缱绻,思念至今。
君子院的一曲《猗兰操》渐渐淡去,宁明志从回忆中醒来,视线模糊不清的看着钟应。
他应当是看不清晰一个人的面貌的。
他却总觉得,自己能够看清钟应修长温柔的眉,漆黑澄澈的眼,始终带笑的脸。
那是静笃的脸。
年轻、优雅、从容,无论狂风骤雨来袭,也是淡然平静。
再没有比静笃更好的琴家,再没有比静笃更好的挚友。
宁明志放下竹尺,幽幽叹息道:“我刚才一首《猗兰操》,是静笃当年亲自教导的,你们觉得如何?”
钟应沉默不言,唯独厉劲秋出声说道:“也就那样。感情有余,技巧不足,没有《猗兰操》该有的韵味。”
宁明志闻言一愣,继而放声大笑。
“以前,静笃说我技巧有余,感情不足!如今我也走过了八十多年,半只脚入土,结果变得感情有余,技巧不足!”
--
他见过无数怪癖天才,创作乐曲的习惯,但他还是第一次见到如此口传心授,亲密无间的迎合!
而且,他学的日本筝,竟然看不懂最基础的厉式五线谱了!
年轻的远字辈弟子,试图在厉劲秋、钟应脸上找出半分玩笑的意味。
然而,他们非常认真。
“比以前沈先生留下的谱子,完整一点了。”
钟应皱了皱眉,“只不过这一段,还要改改,不能用谣、引的旋律……”
厉劲秋仔细思考,抬笔就改。
“——那就用你说的诗、歌曲调,这怎么样?”
空白的纸页唰唰画出了无数带尾巴的小蝌蚪,白纸黑字清晰可见。
音乐创作走入了专业学术领域。
远山自诩中国音乐文化通,又懂基础西方乐理,这时却一个音符都看不懂,只能凭借作曲家留下的符号痕迹,感慨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可钟应拿过来看,笑着就夸道:
“不愧是厉大作曲家,我这么简单粗糙的说明,你都能谱好曲,果然是天才。”
一向不觉得自己字迹有问题的厉劲秋,得此盛赞,意外的心中雀跃,语言谦虚。
“我怎么可能是天才,看看这字,太乱了,我应该练练。”
“不用练,能看懂就行。”
钟应即使分不清五线谱上纷乱符号。
但他和厉劲秋从头开始,慢慢改出来的乐谱,已经在他心中奏响了旋律。
那是沈先生临终前的期盼,更是他与宁明志恩断义绝的象征。
这样的曲、这样的词,最好是筑琴弹奏,竹尺击弦,清脆泠泠,高歌景星吉兆庇佑中华,嘲讽宁明志的自以为是。
“秋哥,来,击筑。”
钟应期待的看他,似乎在等一首合创的天籁之音。
厉劲秋可太清楚自己的水平了,连连摆手,“不了不了,我来演奏简直是侮辱这首乐曲,下回吧,下次一定。”
两个人在阳光充沛的秋日,笑得畅快恣意。
然而,偏偏有人不识趣。
“什么曲子?也许我能击筑而歌。”
沉闷的轮椅声响,随着这声亲切问候,带着讨厌的宁明志前来。
他笑容慈祥,视线羡慕,终是没有忍住,打断了一派静谧和谐的气氛。
遥远和室,能够清楚听到钟应与厉劲秋的声音,也能看到厉劲秋挑起琴弦,钟应专注的视线。
他只觉得,这一幕熟悉又怀念。
当初他与静笃,便是这样——
不,应当比他们更加亲密,仿佛这世上最美好的事情,就是两个人心手相通,谱写出妙曼动人的古乐曲。
他记得那句“雪霜贸贸,荠麦之茂”,也记得那句“君子之伤,君子之守”。
静笃亲自为他挑选的《猗兰操》,亲自与他共谱的猗兰曲,无论时隔多少年,他都能清晰的回响起那段旋律。
宁明志的轮椅,与筑琴近在咫尺。
即使钟应和厉劲秋收敛笑容,冷漠看他,也磨消不去他回忆之中带出的久未知音。
于是,宁明志伸出手,拿起了光滑竹尺。
这支竹尺早已经换过几十支,但它击响银弦的声音,仍是八十多年前,沈聆第一次将琴摆放在他面前,笑着击响时的韵律。
“习习谷风,以阴以雨”的低沉回旋,是沈聆在阴雨连绵的庭院,深思遗音雅社的首演。
“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的哀叹惆怅,是沈聆担忧他不能登台,心中失落伤感的劝慰。
宁明志身体腐朽,灵魂依然会随着一曲《猗兰操》,回到自己十七岁的时候。
他和父母离日归乡,再没有老师教导钢琴,只好四处闲逛打发时日。
没想到,他竟然在狭窄街巷里,听到了声声弦动,明媚悠闲的轻响。
宁明志循着声音,走入了大门敞开的遗音雅社。
陌生的琴家穿着黛蓝长衫,专注于手中奇怪的古琴。
他眉目温柔平静,手指修长莹白,恰如他奏响的弦音,掠于琴弦,雅致轻盈。
不知道怎么的,他留学日本多年,早就忘干净了的古诗词,涌上脑海。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他低声吟诵,惊得琴家停了演奏。
一双眼睛漆黑如星,望进了他的心里。
只见那人眉眼微弯,声音仿佛璞玉,问道:“小友可要听琴?”
温柔缱绻,思念至今。
君子院的一曲《猗兰操》渐渐淡去,宁明志从回忆中醒来,视线模糊不清的看着钟应。
他应当是看不清晰一个人的面貌的。
他却总觉得,自己能够看清钟应修长温柔的眉,漆黑澄澈的眼,始终带笑的脸。
那是静笃的脸。
年轻、优雅、从容,无论狂风骤雨来袭,也是淡然平静。
再没有比静笃更好的琴家,再没有比静笃更好的挚友。
宁明志放下竹尺,幽幽叹息道:“我刚才一首《猗兰操》,是静笃当年亲自教导的,你们觉得如何?”
钟应沉默不言,唯独厉劲秋出声说道:“也就那样。感情有余,技巧不足,没有《猗兰操》该有的韵味。”
宁明志闻言一愣,继而放声大笑。
“以前,静笃说我技巧有余,感情不足!如今我也走过了八十多年,半只脚入土,结果变得感情有余,技巧不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