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请杜侍郎来,是要与君谋一惊天大功,以求泽被后人。”
于崇身材高壮,在清瘦的杜晓面前如一座山。
杜晓不说话,于崇之前坐在榻上,他也不愿共坐,左右看看,索性站着了。
他与于崇,实在也没多少话想说。
杜晓不坐,于崇也不坐,他大笑了一声:“杜侍郎年轻时名冠长安,可恨我并无妹妹可许,后来有了那杜小郎,不仅貌比潘安有芝兰玉树之态,更是智才勇毅不输先人,我族弟有一女儿生得如珠似玉,我还坐着与杜家结亲的美梦吗,不成想杜小郎君去了北疆,倒让卫杜两家成了亲家。”
听见于崇说起了杜明辛,杜晓抬眼看了于崇片刻又垂下眼帘:“无父母做主,无媒妁之言,阿拙的婚事并不作数,我与他阿父写了信劝他回洛阳另寻淑女,他也不肯,如今已不算杜家子。”
“杜闻和,这话你说与洛阳那些庸人便是,何必与我面前作假,承影将军虽然面貌有异,却是定远公亲手养大,唯定远公之命是从,你杜家面上是将杜小郎君赶出家门,实则夜里都要笑醒吧?卫家势大,定远公既然挥兵南下,称帝之时也在眼前,杜明辛去了北疆与承影将军成婚,是你杜家与卫家联姻,你杜家早就与定远公牵扯在一起,来日就是新帝姻亲!”
于崇上前一步:“我也并无要挟你之意,杜闻和,不谈旧日交情,你杜家就算与定远公联姻,又如何争得过裴、陈、骆三家?裴道真得了西北,骆家娘子也被国公重用,咱们大梁的闭口相公一声不吭就在长安不回来了。杜闻和,比起他们,你可还没从定远公手里拿到一丝好处。”
“好处?”杜晓笑了,语气尖讽起来,“于大卿,你的意思是我跟那卫家联了姻,还要与你联手才能从定远公手下拿到好处?”
“那是自然。”于崇连忙道,“我说的惊天大功定能让杜于两家五世不绝。”
他宽厚的手掌向上缓缓握紧,仿佛已经将什么握在了手里。
“于大卿是认定了我杜家和卫氏勾结了。”
杜晓后退了一步,板着脸也无辩解之言。
于崇看着他的神情,忖度片刻:“难不成你还真要忠于大梁?先帝倚重的申家可是孩子了你祖父和大兄。”
冷笑一声,杜晓转头看向窗外:“戾太子与申家已灭,杜家大仇得报。”
“一派胡言!若你真的甘心,长安城里的杜家玉郎怎会变成现在‘瘟猫’!杜闻和,旁人能被你蒙骗,我可是与你同窗十载!”
于崇想喝杯水,走到壶前察觉是空的,又走了回来。
“那坐在宝座上的卫氏女已经将世家当死敌,你以为两京世家死绝,你们京兆杜氏就能逃过一劫?前有深仇后有杀机,你杜闻和真的不会为杜家思量后路?”
找上杜晓,于崇也是无奈之举,本想让于岌去讨好北疆来使,将于家归附之意传给定远公,不成想来的使节竟然是于岌从前的发妻,骆氏若是不恨于家又如何会走?
这条路断了,于崇才找到了三十年前的同窗杜晓。
他绝不信杜晓真的没有给自己留后路,杜晓是“瘟猫”不是“疯猫”,大梁江山风雨飘摇,就算杜晓之前是要把杜明辛赶出杜家,现在也定然换了面孔。
杜家的门路是他最后的指望,最近几月他送去给定远公的信毫无回应,定远公俨然已不把于家放在心上。
他不立下功业,一旦改朝换代,河南于氏就会湮灭不见。
他就成了于家的罪人。
杜晓不愿与于崇多说,转身就走,于崇看着他的背影大声道:
“此事功成,首功是杜家!”
杜晓原本已经拉开了门闩,又推了回去。
转身对于崇道:“到底是何等功业,让于大卿这般急不可耐?”
“将洛阳城献给新帝。”于崇说道,“你让你侄子将于杜两家的决心告诉……告诉新帝,到时你我从城内攻出,策应昭义节度使,占下洛阳杀尽赵氏族人,做了新帝想做却不好做之事,再将洛阳城献给新帝。”
杜晓皱了下眉头:
“不好做之事?是何事?”
于崇低声说了两个字:“皇后。”
……
与杜晓密谈之后,于崇心中便安稳了许多。
和于家不同,京兆杜氏是从西汉御史大夫杜周传承至今的大族,出过的相爷与将军多如繁星,他尚且保存于家,杜晓为了杜家也会投了定远公。
不,是新帝。
骑着马往洛阳城中去,他摸了一下脸,叹了口气。
新帝对他有过救命之恩,他以洛阳相报,传到后世也是一段佳话。
他已经很久没想起当年定远公救他时的模样了。
这也不是他该想的。
也不该再叫定远公了,该称“新帝”。
马蹄踏在土路上,于崇深吸了口气。
有路了,有一条路将让于家再富贵一朝。
新帝是独断之人,于家也不必抢什么权,只做富贵闲人倒是更能保富贵,正好后宫空虚,于家子弟里挑着俊俏的奉上去。
也算做个国舅。
安分两代人,等各家再闹一场,于家子弟也就可以显出些本事了。
正想得入神,背后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
于崇刚要回头,一把刀已经劈在了他的身上。
从马上摔下来,他还没看得清天色,又一刀捅穿了他的胸膛。
鲜血涌出。
有人缓缓走到他的尸体旁。
“我与他同窗十年,还请让我给他合了眼吧。”
是,杜闻和。
于崇好像看见了当年自己求学的杜家学堂,生得玉一般的少年郎正在与人辩《孟子》。
又有一队甲兵扛旗而过,定远公卫泫高坐马上。
“大丈夫当如是!”是谁说的?是他呀。
族长不让他从军,用木条抽打他,
再就是,洛阳大火,乱兵杀来。
一把刀救了他。
救他的人长了什么模样?
是何等让人记了半生的少年将军?
于崇奋力转头想看一眼,却什么都看不见。
见于崇拧了下身子终于不动了,杜晓弯下腰,合上了他的眼。
“若不是私心太重,他……”
杜晓叹了口气,终究没讲话说完。
第240章 卑弱 “朕坐在明堂上这许多年,终于有……
光禄寺卿于崇死在了洛阳城外,圣后命护圣将军韩熹与大理寺同查此案,摄政王赵启悠总领。
仵作看来看去,只知道于崇是被人骑快马从背后持刀捅杀,可到底是谁动了手,却实在是查不出来。
正月初八,南市的店铺都开业了,景行坊的水秀轩也热闹起来,赵启悠坐在二楼吃着羊肉蒸饼喝着松醪酒,摇头晃脑地听着歌姬唱着词。
与他对坐的男子须髯皆美白净端庄,即使在这般场合也端坐如松柏。
赵启悠看了他一眼,摇头笑着道:“韩将军,那李白怎么说的,人生得意须尽欢,既然是来喝酒的,就别把那些琐事都记在心里了。”
说完,他摇头道:“自从淳于大家走了,辛大家退了,水秀轩也只有这月大家的词还值得一听了。”
被称作韩将军的自然是圣后面前的第一红人护圣将军韩熹,他将杯中的酒喝了,笑了笑:“早听闻摄政王驰骋风月,今日一见下官才知从前实在是虚度。”
领了将军职,韩熹的根子还是个文官,敛袖给自己再倒了酒,他又说道:“想来是在下出身寒微,每有享乐之事便忍不住想来日又该如何。”
“哈,将军愿意想来日,只是因为有来日,这倒也是大好事。”说着,赵启悠用自己的酒杯碰了下韩熹的酒杯。
一声脆响。
“不像本王,日日昏聩,不知去日,也不知来日。”
此话细听起来绝非好话,韩熹没有做声,又将杯中酒一饮而尽。
“望月曲弯弯。初生似玉环。渐渐团圆在东边。银城周回星流遍。锡杖夺天关。明珠四畔悬。”
听完一支“望月婆罗门”,赵启悠摆摆手,将腰间的金坠子扔到了台上:
“月大家,‘锡杖夺天关’这词儿不好,换个欢喜的。”
自有婢子将金坠子捡起来,月大家浅浅对着赵启悠行了一礼,手中扇子一摇又唱了起来:
“聪明儿。禀天性。莫把潘安。才貌相比并。弓马学来阵上骋。似虎入丘山。勇猛应难比。”
月大家唱了起来,赵启悠忍不住垂眼叹息:“我来了这许多次,月大家都没为我唱这《苏幕遮》,韩将军一来便有了,可见在月大家眼里韩将军就是十足‘聪明儿’。”
韩熹默不作声,待声乐渐歇,月大家又换了一曲,他抬头看向年轻的摄政王:
“王爷,您整日拉着下官闲逛花丛,纵下官是个如何的聪明人,也不知道您打算如何查杀害于裘的凶手。”
赵启悠摆手:“韩将军你是我皇嫂的亲信,是谁杀了于裘不过是你一句话的事,咱俩趁此时候享乐几日,亲近亲近,不是更好?”
韩熹一时不知该说些什么。
摄政王是先帝幺子、圣人视作亲自的幼弟,现如今皇后独掌,他纵情享乐也是自保之法。
可就算他如何自保,他终究也是大梁的摄政王,肃王失踪,大梁宗亲能依仗的只有他,就算再怎么退,也总有退无可退的那一日。
这几日陪这纨绔享乐,韩熹就想看这赵启悠是不是真的粪土之墙。
看到今日,他算是看清了这位大梁的摄政王是心里明镜一般却不想做这大梁皇帝的怪人。
就算定远公势大,大梁风雨飘摇,赵氏也非无路可走,摄政王不过是不肯走罢了。
二人推杯换盏到了半夜,水秀轩外红灯笼挂起,光映在了赵启悠的脸上,原本的八分醺然成了十分。
韩熹酒气冲头,心中一阵郁气,虽然他投靠了圣后看似风光无限,可若只一味听命,只怕下场就是武周的周兴来俊臣,若是将摄政王攥在手里扶他上位,再趁吴主颓弱之时使大梁向南吴称臣,梁吴脸上,使那卫氏女不敢造次。他才能封侯拜相,成一国之肱股之臣。
若是天命在他,仿效魏武……
他笑着拎起酒壶,将其中酒液一饮而尽。
于崇身材高壮,在清瘦的杜晓面前如一座山。
杜晓不说话,于崇之前坐在榻上,他也不愿共坐,左右看看,索性站着了。
他与于崇,实在也没多少话想说。
杜晓不坐,于崇也不坐,他大笑了一声:“杜侍郎年轻时名冠长安,可恨我并无妹妹可许,后来有了那杜小郎,不仅貌比潘安有芝兰玉树之态,更是智才勇毅不输先人,我族弟有一女儿生得如珠似玉,我还坐着与杜家结亲的美梦吗,不成想杜小郎君去了北疆,倒让卫杜两家成了亲家。”
听见于崇说起了杜明辛,杜晓抬眼看了于崇片刻又垂下眼帘:“无父母做主,无媒妁之言,阿拙的婚事并不作数,我与他阿父写了信劝他回洛阳另寻淑女,他也不肯,如今已不算杜家子。”
“杜闻和,这话你说与洛阳那些庸人便是,何必与我面前作假,承影将军虽然面貌有异,却是定远公亲手养大,唯定远公之命是从,你杜家面上是将杜小郎君赶出家门,实则夜里都要笑醒吧?卫家势大,定远公既然挥兵南下,称帝之时也在眼前,杜明辛去了北疆与承影将军成婚,是你杜家与卫家联姻,你杜家早就与定远公牵扯在一起,来日就是新帝姻亲!”
于崇上前一步:“我也并无要挟你之意,杜闻和,不谈旧日交情,你杜家就算与定远公联姻,又如何争得过裴、陈、骆三家?裴道真得了西北,骆家娘子也被国公重用,咱们大梁的闭口相公一声不吭就在长安不回来了。杜闻和,比起他们,你可还没从定远公手里拿到一丝好处。”
“好处?”杜晓笑了,语气尖讽起来,“于大卿,你的意思是我跟那卫家联了姻,还要与你联手才能从定远公手下拿到好处?”
“那是自然。”于崇连忙道,“我说的惊天大功定能让杜于两家五世不绝。”
他宽厚的手掌向上缓缓握紧,仿佛已经将什么握在了手里。
“于大卿是认定了我杜家和卫氏勾结了。”
杜晓后退了一步,板着脸也无辩解之言。
于崇看着他的神情,忖度片刻:“难不成你还真要忠于大梁?先帝倚重的申家可是孩子了你祖父和大兄。”
冷笑一声,杜晓转头看向窗外:“戾太子与申家已灭,杜家大仇得报。”
“一派胡言!若你真的甘心,长安城里的杜家玉郎怎会变成现在‘瘟猫’!杜闻和,旁人能被你蒙骗,我可是与你同窗十载!”
于崇想喝杯水,走到壶前察觉是空的,又走了回来。
“那坐在宝座上的卫氏女已经将世家当死敌,你以为两京世家死绝,你们京兆杜氏就能逃过一劫?前有深仇后有杀机,你杜闻和真的不会为杜家思量后路?”
找上杜晓,于崇也是无奈之举,本想让于岌去讨好北疆来使,将于家归附之意传给定远公,不成想来的使节竟然是于岌从前的发妻,骆氏若是不恨于家又如何会走?
这条路断了,于崇才找到了三十年前的同窗杜晓。
他绝不信杜晓真的没有给自己留后路,杜晓是“瘟猫”不是“疯猫”,大梁江山风雨飘摇,就算杜晓之前是要把杜明辛赶出杜家,现在也定然换了面孔。
杜家的门路是他最后的指望,最近几月他送去给定远公的信毫无回应,定远公俨然已不把于家放在心上。
他不立下功业,一旦改朝换代,河南于氏就会湮灭不见。
他就成了于家的罪人。
杜晓不愿与于崇多说,转身就走,于崇看着他的背影大声道:
“此事功成,首功是杜家!”
杜晓原本已经拉开了门闩,又推了回去。
转身对于崇道:“到底是何等功业,让于大卿这般急不可耐?”
“将洛阳城献给新帝。”于崇说道,“你让你侄子将于杜两家的决心告诉……告诉新帝,到时你我从城内攻出,策应昭义节度使,占下洛阳杀尽赵氏族人,做了新帝想做却不好做之事,再将洛阳城献给新帝。”
杜晓皱了下眉头:
“不好做之事?是何事?”
于崇低声说了两个字:“皇后。”
……
与杜晓密谈之后,于崇心中便安稳了许多。
和于家不同,京兆杜氏是从西汉御史大夫杜周传承至今的大族,出过的相爷与将军多如繁星,他尚且保存于家,杜晓为了杜家也会投了定远公。
不,是新帝。
骑着马往洛阳城中去,他摸了一下脸,叹了口气。
新帝对他有过救命之恩,他以洛阳相报,传到后世也是一段佳话。
他已经很久没想起当年定远公救他时的模样了。
这也不是他该想的。
也不该再叫定远公了,该称“新帝”。
马蹄踏在土路上,于崇深吸了口气。
有路了,有一条路将让于家再富贵一朝。
新帝是独断之人,于家也不必抢什么权,只做富贵闲人倒是更能保富贵,正好后宫空虚,于家子弟里挑着俊俏的奉上去。
也算做个国舅。
安分两代人,等各家再闹一场,于家子弟也就可以显出些本事了。
正想得入神,背后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
于崇刚要回头,一把刀已经劈在了他的身上。
从马上摔下来,他还没看得清天色,又一刀捅穿了他的胸膛。
鲜血涌出。
有人缓缓走到他的尸体旁。
“我与他同窗十年,还请让我给他合了眼吧。”
是,杜闻和。
于崇好像看见了当年自己求学的杜家学堂,生得玉一般的少年郎正在与人辩《孟子》。
又有一队甲兵扛旗而过,定远公卫泫高坐马上。
“大丈夫当如是!”是谁说的?是他呀。
族长不让他从军,用木条抽打他,
再就是,洛阳大火,乱兵杀来。
一把刀救了他。
救他的人长了什么模样?
是何等让人记了半生的少年将军?
于崇奋力转头想看一眼,却什么都看不见。
见于崇拧了下身子终于不动了,杜晓弯下腰,合上了他的眼。
“若不是私心太重,他……”
杜晓叹了口气,终究没讲话说完。
第240章 卑弱 “朕坐在明堂上这许多年,终于有……
光禄寺卿于崇死在了洛阳城外,圣后命护圣将军韩熹与大理寺同查此案,摄政王赵启悠总领。
仵作看来看去,只知道于崇是被人骑快马从背后持刀捅杀,可到底是谁动了手,却实在是查不出来。
正月初八,南市的店铺都开业了,景行坊的水秀轩也热闹起来,赵启悠坐在二楼吃着羊肉蒸饼喝着松醪酒,摇头晃脑地听着歌姬唱着词。
与他对坐的男子须髯皆美白净端庄,即使在这般场合也端坐如松柏。
赵启悠看了他一眼,摇头笑着道:“韩将军,那李白怎么说的,人生得意须尽欢,既然是来喝酒的,就别把那些琐事都记在心里了。”
说完,他摇头道:“自从淳于大家走了,辛大家退了,水秀轩也只有这月大家的词还值得一听了。”
被称作韩将军的自然是圣后面前的第一红人护圣将军韩熹,他将杯中的酒喝了,笑了笑:“早听闻摄政王驰骋风月,今日一见下官才知从前实在是虚度。”
领了将军职,韩熹的根子还是个文官,敛袖给自己再倒了酒,他又说道:“想来是在下出身寒微,每有享乐之事便忍不住想来日又该如何。”
“哈,将军愿意想来日,只是因为有来日,这倒也是大好事。”说着,赵启悠用自己的酒杯碰了下韩熹的酒杯。
一声脆响。
“不像本王,日日昏聩,不知去日,也不知来日。”
此话细听起来绝非好话,韩熹没有做声,又将杯中酒一饮而尽。
“望月曲弯弯。初生似玉环。渐渐团圆在东边。银城周回星流遍。锡杖夺天关。明珠四畔悬。”
听完一支“望月婆罗门”,赵启悠摆摆手,将腰间的金坠子扔到了台上:
“月大家,‘锡杖夺天关’这词儿不好,换个欢喜的。”
自有婢子将金坠子捡起来,月大家浅浅对着赵启悠行了一礼,手中扇子一摇又唱了起来:
“聪明儿。禀天性。莫把潘安。才貌相比并。弓马学来阵上骋。似虎入丘山。勇猛应难比。”
月大家唱了起来,赵启悠忍不住垂眼叹息:“我来了这许多次,月大家都没为我唱这《苏幕遮》,韩将军一来便有了,可见在月大家眼里韩将军就是十足‘聪明儿’。”
韩熹默不作声,待声乐渐歇,月大家又换了一曲,他抬头看向年轻的摄政王:
“王爷,您整日拉着下官闲逛花丛,纵下官是个如何的聪明人,也不知道您打算如何查杀害于裘的凶手。”
赵启悠摆手:“韩将军你是我皇嫂的亲信,是谁杀了于裘不过是你一句话的事,咱俩趁此时候享乐几日,亲近亲近,不是更好?”
韩熹一时不知该说些什么。
摄政王是先帝幺子、圣人视作亲自的幼弟,现如今皇后独掌,他纵情享乐也是自保之法。
可就算他如何自保,他终究也是大梁的摄政王,肃王失踪,大梁宗亲能依仗的只有他,就算再怎么退,也总有退无可退的那一日。
这几日陪这纨绔享乐,韩熹就想看这赵启悠是不是真的粪土之墙。
看到今日,他算是看清了这位大梁的摄政王是心里明镜一般却不想做这大梁皇帝的怪人。
就算定远公势大,大梁风雨飘摇,赵氏也非无路可走,摄政王不过是不肯走罢了。
二人推杯换盏到了半夜,水秀轩外红灯笼挂起,光映在了赵启悠的脸上,原本的八分醺然成了十分。
韩熹酒气冲头,心中一阵郁气,虽然他投靠了圣后看似风光无限,可若只一味听命,只怕下场就是武周的周兴来俊臣,若是将摄政王攥在手里扶他上位,再趁吴主颓弱之时使大梁向南吴称臣,梁吴脸上,使那卫氏女不敢造次。他才能封侯拜相,成一国之肱股之臣。
若是天命在他,仿效魏武……
他笑着拎起酒壶,将其中酒液一饮而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