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页
“正启王十年春,郑长海密会桓侯于关中阆郡。”
先王名讳一出,渭城众人俱是一震,待听到郑长海居然去关中密会桓侯时,众人更是面面相觑,仿佛嗅到了一丝不同寻常的味道。
要知道,之前桓侯得陈朝先相助造反一事闹得沸沸扬扬,而郑长海正是此次平叛的大功臣,作为御史大夫,郑长海亲自出面检举了多名叛贼,在朝中的风头甚至隐隐压过了傅相,郑家声望一时间也达到了顶峰。
郑意却是悄悄松了一口气,不过是见了一面而已,有什么大不了的,看来宁久微也是黔驴技穷了。
而在一片心思各异的目光中,木李还在不动声色地继续念着。
“正启王十一年秋,桓侯托时任户部尚书任颍川带三壶桂花酒赠于郑长海。”
“正启王十二年冬,函关之战,郑长海勾结桓侯,牺牲亲弟出卖军情于陈朝先,两方自此结盟。”
木李的声音一如既往的轻柔,听在众人耳中却有如雷霆千钧,震得众人说不出话来。
牺牲亲弟?出卖军情?勾结陈朝先?
这每一件事单拎出来都能把人砸晕,更何况还是三件一起,殿中的空气越发凝滞,众人只感觉呼吸都变得粗重起来。
郑意更是感觉浑身的血液都一齐涌上了脑门,嘴唇艰难地蠕动着,声音仿佛从喉咙间艰难地挤出来般难听,“你怎能趁叔父不在,就如此随意构陷!”
转头又冲着梁玄哭声道:“表哥,叔父忠心耿耿,他是绝对不会出卖梁国的!”
宁久微眸色漆黑深沉,“原来亲生父亲在你心中的地位还不如一个阴险狡诈的叔父。”
“也是,”宁久微突然轻笑一声,释然道,“一个死去的父亲如何比得上一个活着的位高权重的叔父,对吧,郑小姐?”
场中众人已经愣住了,在座的谁没听过当年函关之战的惨烈,梁军尸横遍野不说,先梁王更是当场丧命,所有人都以为是当时的督军郑长河叛国,没想到竟然是郑长海?
而居然是郑长海害死了自己的亲弟弟?
当年的这个案子本就扑朔迷离,疑案未定,如今总算真相大白,众人皆有种原来如此的感觉。
几乎在场的所有人都已经相信了木李所说的话,这些信息过于详实,哪怕编都编不出来。
而此时木李竟然还在继续,本是柔美的声音听在郑意耳中却仿若宣布死刑般令人窒息。
“玄王一年冬,郑长海与桓侯合谋借关中灾情哄抬粮价,制造混乱。”
“玄王二年,冬月二十,郑长海收到桓侯密信一封,着其在渭城接应叛军入城。”
“玄王三年,腊月二十,桓侯全家处斩前夕,一封密信送入郑府,信上所言桓侯愿以毕生经营换郑长海庇佑其幼子。”
桓侯幼子?当天不是已经被一起斩首了吗?
郑意脑中仿佛一万只蜜蜂在嗡嗡作响,她想到了前段日子庄子上突然多出来的一名幼童,难道,难道……
可此事连她都丝毫不知情,宁久微是如何知晓得这般一清二楚!
若是郑长海在此定会震惊无比,他自诩长袖善舞,游刃有余地周旋在桓侯和梁玄之间,可无论如何他也想不到,其实自己不过是只供人赏玩的笼中雀,什么时候主子厌弃他了,生命也就到了尽头。
郑意犹自不肯相信,喃喃道:“不可能,不可能!”
宁久微淡淡地看着郑意,“这桩桩件件人证物证俱全,哪怕是陈朝先不日也即将抵达渭城。”
“你可要亲自向他求证?”
宁久微好心地将纸递给了郑意,“郑小姐自己好好看看吧。”
“这纸上的每个字都是郑家犯下的血淋淋的罪,边关数十万将士的命,你郑家要拿什么还!更何况——”宁久微声音陡然变冷,“谋逆之罪,抄家灭族!”
宁久微字字诛心,冷冽的声音听得殿中众人心神俱是一荡,更何况是漩涡中心的郑意了。
郑意颤抖地从宁久微手上接过,明明只是一张再普通不过的纸,看上去薄如蝉翼,拿在手中却有如千钧之重,郑意一字一句地看着,久久不愿抬起头,最后突然猛地将纸丢了出去,仿佛那不是纸,而是烫手的铁块。
然而纸张在空中缓缓地打了个回旋,最后又轻飘飘地落回郑意手中,郑意怔怔地看着自己的手掌,仿佛落下来的是一座大山,彻底压弯了她的腰。
郑意见状慌乱地将纸揉做一团,心中骇然无比,嘴唇泛白,恨声道:“宁久微,你到底从何时开始怀疑这一切的?”
她自认做事隐秘,就连和宁久安等人见面也是见一次换一个地方,为何宁久微不仅能精准地说出时间地点,还能知道谈话的内容,仿佛她和这风一样无处不在。
可郑意不知道的是,其实谢淳方确实已命丧黄泉,而宁久微也并不知道他们具体聊了什么,否则早知竟是这种剧毒,宁久微说什么也要提前阻止。
而听到郑意这般发问,宁久微仍旧不发一语,只淡淡地看着郑意,眼中分不清是蔑视还是怜悯。
这种眼神深深地刺痛了郑意,向来只有她居高临下地去施舍他人,何曾轮到别人来怜悯她?
郑意心中长久以来积蓄的恨意达到了顶点,今日之事像场梦一样不真实,这本是她为宁久微做的局!她讨厌旁人看宁久微时那种钦佩艳羡的目光,她想看到宁久微在最得意之时丧命,她想看到宁久微被所有人鄙夷,被表哥厌恶,可为什么她没有死,为什么她没有死!
--
先王名讳一出,渭城众人俱是一震,待听到郑长海居然去关中密会桓侯时,众人更是面面相觑,仿佛嗅到了一丝不同寻常的味道。
要知道,之前桓侯得陈朝先相助造反一事闹得沸沸扬扬,而郑长海正是此次平叛的大功臣,作为御史大夫,郑长海亲自出面检举了多名叛贼,在朝中的风头甚至隐隐压过了傅相,郑家声望一时间也达到了顶峰。
郑意却是悄悄松了一口气,不过是见了一面而已,有什么大不了的,看来宁久微也是黔驴技穷了。
而在一片心思各异的目光中,木李还在不动声色地继续念着。
“正启王十一年秋,桓侯托时任户部尚书任颍川带三壶桂花酒赠于郑长海。”
“正启王十二年冬,函关之战,郑长海勾结桓侯,牺牲亲弟出卖军情于陈朝先,两方自此结盟。”
木李的声音一如既往的轻柔,听在众人耳中却有如雷霆千钧,震得众人说不出话来。
牺牲亲弟?出卖军情?勾结陈朝先?
这每一件事单拎出来都能把人砸晕,更何况还是三件一起,殿中的空气越发凝滞,众人只感觉呼吸都变得粗重起来。
郑意更是感觉浑身的血液都一齐涌上了脑门,嘴唇艰难地蠕动着,声音仿佛从喉咙间艰难地挤出来般难听,“你怎能趁叔父不在,就如此随意构陷!”
转头又冲着梁玄哭声道:“表哥,叔父忠心耿耿,他是绝对不会出卖梁国的!”
宁久微眸色漆黑深沉,“原来亲生父亲在你心中的地位还不如一个阴险狡诈的叔父。”
“也是,”宁久微突然轻笑一声,释然道,“一个死去的父亲如何比得上一个活着的位高权重的叔父,对吧,郑小姐?”
场中众人已经愣住了,在座的谁没听过当年函关之战的惨烈,梁军尸横遍野不说,先梁王更是当场丧命,所有人都以为是当时的督军郑长河叛国,没想到竟然是郑长海?
而居然是郑长海害死了自己的亲弟弟?
当年的这个案子本就扑朔迷离,疑案未定,如今总算真相大白,众人皆有种原来如此的感觉。
几乎在场的所有人都已经相信了木李所说的话,这些信息过于详实,哪怕编都编不出来。
而此时木李竟然还在继续,本是柔美的声音听在郑意耳中却仿若宣布死刑般令人窒息。
“玄王一年冬,郑长海与桓侯合谋借关中灾情哄抬粮价,制造混乱。”
“玄王二年,冬月二十,郑长海收到桓侯密信一封,着其在渭城接应叛军入城。”
“玄王三年,腊月二十,桓侯全家处斩前夕,一封密信送入郑府,信上所言桓侯愿以毕生经营换郑长海庇佑其幼子。”
桓侯幼子?当天不是已经被一起斩首了吗?
郑意脑中仿佛一万只蜜蜂在嗡嗡作响,她想到了前段日子庄子上突然多出来的一名幼童,难道,难道……
可此事连她都丝毫不知情,宁久微是如何知晓得这般一清二楚!
若是郑长海在此定会震惊无比,他自诩长袖善舞,游刃有余地周旋在桓侯和梁玄之间,可无论如何他也想不到,其实自己不过是只供人赏玩的笼中雀,什么时候主子厌弃他了,生命也就到了尽头。
郑意犹自不肯相信,喃喃道:“不可能,不可能!”
宁久微淡淡地看着郑意,“这桩桩件件人证物证俱全,哪怕是陈朝先不日也即将抵达渭城。”
“你可要亲自向他求证?”
宁久微好心地将纸递给了郑意,“郑小姐自己好好看看吧。”
“这纸上的每个字都是郑家犯下的血淋淋的罪,边关数十万将士的命,你郑家要拿什么还!更何况——”宁久微声音陡然变冷,“谋逆之罪,抄家灭族!”
宁久微字字诛心,冷冽的声音听得殿中众人心神俱是一荡,更何况是漩涡中心的郑意了。
郑意颤抖地从宁久微手上接过,明明只是一张再普通不过的纸,看上去薄如蝉翼,拿在手中却有如千钧之重,郑意一字一句地看着,久久不愿抬起头,最后突然猛地将纸丢了出去,仿佛那不是纸,而是烫手的铁块。
然而纸张在空中缓缓地打了个回旋,最后又轻飘飘地落回郑意手中,郑意怔怔地看着自己的手掌,仿佛落下来的是一座大山,彻底压弯了她的腰。
郑意见状慌乱地将纸揉做一团,心中骇然无比,嘴唇泛白,恨声道:“宁久微,你到底从何时开始怀疑这一切的?”
她自认做事隐秘,就连和宁久安等人见面也是见一次换一个地方,为何宁久微不仅能精准地说出时间地点,还能知道谈话的内容,仿佛她和这风一样无处不在。
可郑意不知道的是,其实谢淳方确实已命丧黄泉,而宁久微也并不知道他们具体聊了什么,否则早知竟是这种剧毒,宁久微说什么也要提前阻止。
而听到郑意这般发问,宁久微仍旧不发一语,只淡淡地看着郑意,眼中分不清是蔑视还是怜悯。
这种眼神深深地刺痛了郑意,向来只有她居高临下地去施舍他人,何曾轮到别人来怜悯她?
郑意心中长久以来积蓄的恨意达到了顶点,今日之事像场梦一样不真实,这本是她为宁久微做的局!她讨厌旁人看宁久微时那种钦佩艳羡的目光,她想看到宁久微在最得意之时丧命,她想看到宁久微被所有人鄙夷,被表哥厌恶,可为什么她没有死,为什么她没有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