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大年初一上午村里人来家拜年,看见老太太都忍不住交口称赞。
沈柳也出门拜年呢,听村里那群老太太羡慕咂嘴,又是夸沈荷有气质,又是羡慕她那羊绒围巾跟大衣的,孩子孝顺啥的,听的她心里直冒酸水,气哼哼回到家,看到愣头愣脑的儿子就是一顿骂。
姜大福不知道出了啥事儿啊,平时挨骂也习惯了,也不觉得有什么。
李二妮可不一样,这大过年的,你个老太太又闹腾啥?
于是婆媳俩在家里又是一顿对骂,骂着骂着动手了,沈柳宝刀不老薅掉了李二妮的一撮头发,李二妮也挺彪,直接挠花了婆婆的老脸。
这下好了,大过年的沈柳只能顶着一张老花猫脸出去见人了。
第118章
新年过后便是新春。
今年大溪山春日来的格外早,才三月末的天儿,山里山外的桃花已开满枝头。
前头老姜家又在前院移栽了几颗果树,天气转暖,粉白色的梨花扑棱了一树,姜大哥几个跟往常一样该干啥干啥,崽子们上学,儿媳妇忙里忙外操持家务,沈荷便带着几个小孙女在家中喂喂鸡鸭啥的,或是看后山的野菜鲜嫩肥美,跟老姐妹二大娘一起跨上小竹篮,俩老太太来一趟半日游,挖一篮子鲜嫩的荠菜,回家和面包馄饨吃。
如今俩老太太的日子很是顺心,沈荷不用说,孩子们都争气还孝顺,二大娘也挺好,俩闺女日子不缺钱儿,就连最担心的闺女牡丹也有儿有女,现在是啥也不愁了,人老了,也剩不下几十年了,趁着还算硬朗,多过几天好日子比啥都强。
今年一开春还有个好消息,姜大从县上开会回来,说是上头要给十年动荡里的富农□□啥的平反啦,以后再也没有什么臭老九之类的字眼了,这对三代贫农的老姜家一家人没啥影响,但是对经过了无数黑暗日子的普通人来说,这就是最好的消息!
村里小学一个女老师,就是因为祖辈都是知识分子,家里还有些田产啥的,一家子为此妻离子散,现在好了,那些苦日子再也不会有了!
女老师尽情大哭了一场。
看的学校的老师学生心里都怪不是滋味儿。
日子一片比一天好,大溪村老百姓牟足了劲儿想要赚钱养家。
开春了老姜家又买了一批小鸡鸭崽,养在后院新加盖好的牲畜棚里,每天早晨一早家里就是叽叽喳喳跟嘎嘎嘎叫的声音。
老姜家的鸭蛋生意成了规模,算上家里新买的小鸭子,家里总共养了九十多只鸭子,三十多只鸡,母鸡下蛋自家吃,吃不完的就去卖掉,公鸡看家,母鸭下蛋腌了卖钱儿,老姜家不缺蛋吃也不缺钱儿花,日子红火的村里人羡慕又咋舌。
其实也不是没人动过心思,想着老姜家能养鸭又养鸡,他们凭啥不能养,就是不能跟老姜家一样腌鸭赚钱,多养些鸡鸭也是好的呀。
可是转念一想,这年头家家户户孩子、、、、、、、、都不少,日子刚好过几天,一家子也就能吃饱而已,要是养太多的鸡鸭啥的,家里没有那么多粮食啊,再说谁家跟老姜家的孩子一样那么勤快,天天赶着鸡鸭去外头吃虫子捕鱼虾啊。
嗨,算了不想了,这事儿羡慕不来。
人各有命啊。
老姜家一家子可不知道外头人的想法,一家子就想着听老太太的话,齐心协力把日子过好。
三四月份正是村里忙碌的的时候,地里庄稼浇水除草那是少不了的。
加上这阵子雨水不多,姜大带着社员们挑水浇地,顺便把后山的高粱跟地瓜也灌溉一下,下午下工回家,姜二看有几颗大榆树,上头的榆钱挂满了,就摘了一些回家吃。
家中小院,姜三跟姜四去县城上班还没回家,陈秀英跟吴凤在院子里洗衣服,赵满在边上打下手,许春秀帮着老太太喂鸡鸭,顺便把家中的小菜园翻一翻,看到孩子爹下工早,让他去打水把水缸打满。
姜二嘴上应得挺好,却径直越过媳妇儿,颠颠儿奔向老母亲。
“娘,您看看儿摘了些啥?”
沈荷在菜园子里忙着呢,听好大儿这么一说,就笑了笑,“老二,啥东西啊?”
姜二嘿嘿一笑,把手里拎着一个竹篮子,里面是嫩绿绿的一篮榆钱。
老太太低头往篮子里瞅了瞅,笑,“原来是榆钱啊,正好家里孩子都愿意吃,晚上蒸锅榆钱儿窝窝头,再捣些蒜泥,放些麻油跟盐巴,凉拌吃也爽口。”
陈秀英几个忙点头应了。
说可不是,老二这榆钱儿摘的好。
姜二哈哈大笑,冲着媳妇儿挤眼儿。
许春秀都不稀罕搭理他。
太阳落山,老姜家一家子都归了家。
好大儿们听说老母亲今个儿亲自下菜园翻地了,那个心疼啊,赶紧拎上铁锹下了菜地。
“娘,您歇着,儿子忙就行。”
“就是娘年纪大了,得多歇着。”
“娘白天没啥事,您在炕上躺着就行。”
几个家伙儿嘀嘀咕咕,不光一家子听得无语,老太太也嫌弃得不行。
这几个蠢儿子,说的这都是啥?
好像她老婆子老得不能下炕了一样。
老太太懒得搭理几个棒槌,牵着小四丫祖孙俩回了屋。
晚上一家人吃了饭,儿媳妇们收拾完饭桌,一家子照旧打开收音机,凑在一块儿听话匣子。
--
沈柳也出门拜年呢,听村里那群老太太羡慕咂嘴,又是夸沈荷有气质,又是羡慕她那羊绒围巾跟大衣的,孩子孝顺啥的,听的她心里直冒酸水,气哼哼回到家,看到愣头愣脑的儿子就是一顿骂。
姜大福不知道出了啥事儿啊,平时挨骂也习惯了,也不觉得有什么。
李二妮可不一样,这大过年的,你个老太太又闹腾啥?
于是婆媳俩在家里又是一顿对骂,骂着骂着动手了,沈柳宝刀不老薅掉了李二妮的一撮头发,李二妮也挺彪,直接挠花了婆婆的老脸。
这下好了,大过年的沈柳只能顶着一张老花猫脸出去见人了。
第118章
新年过后便是新春。
今年大溪山春日来的格外早,才三月末的天儿,山里山外的桃花已开满枝头。
前头老姜家又在前院移栽了几颗果树,天气转暖,粉白色的梨花扑棱了一树,姜大哥几个跟往常一样该干啥干啥,崽子们上学,儿媳妇忙里忙外操持家务,沈荷便带着几个小孙女在家中喂喂鸡鸭啥的,或是看后山的野菜鲜嫩肥美,跟老姐妹二大娘一起跨上小竹篮,俩老太太来一趟半日游,挖一篮子鲜嫩的荠菜,回家和面包馄饨吃。
如今俩老太太的日子很是顺心,沈荷不用说,孩子们都争气还孝顺,二大娘也挺好,俩闺女日子不缺钱儿,就连最担心的闺女牡丹也有儿有女,现在是啥也不愁了,人老了,也剩不下几十年了,趁着还算硬朗,多过几天好日子比啥都强。
今年一开春还有个好消息,姜大从县上开会回来,说是上头要给十年动荡里的富农□□啥的平反啦,以后再也没有什么臭老九之类的字眼了,这对三代贫农的老姜家一家人没啥影响,但是对经过了无数黑暗日子的普通人来说,这就是最好的消息!
村里小学一个女老师,就是因为祖辈都是知识分子,家里还有些田产啥的,一家子为此妻离子散,现在好了,那些苦日子再也不会有了!
女老师尽情大哭了一场。
看的学校的老师学生心里都怪不是滋味儿。
日子一片比一天好,大溪村老百姓牟足了劲儿想要赚钱养家。
开春了老姜家又买了一批小鸡鸭崽,养在后院新加盖好的牲畜棚里,每天早晨一早家里就是叽叽喳喳跟嘎嘎嘎叫的声音。
老姜家的鸭蛋生意成了规模,算上家里新买的小鸭子,家里总共养了九十多只鸭子,三十多只鸡,母鸡下蛋自家吃,吃不完的就去卖掉,公鸡看家,母鸭下蛋腌了卖钱儿,老姜家不缺蛋吃也不缺钱儿花,日子红火的村里人羡慕又咋舌。
其实也不是没人动过心思,想着老姜家能养鸭又养鸡,他们凭啥不能养,就是不能跟老姜家一样腌鸭赚钱,多养些鸡鸭也是好的呀。
可是转念一想,这年头家家户户孩子、、、、、、、、都不少,日子刚好过几天,一家子也就能吃饱而已,要是养太多的鸡鸭啥的,家里没有那么多粮食啊,再说谁家跟老姜家的孩子一样那么勤快,天天赶着鸡鸭去外头吃虫子捕鱼虾啊。
嗨,算了不想了,这事儿羡慕不来。
人各有命啊。
老姜家一家子可不知道外头人的想法,一家子就想着听老太太的话,齐心协力把日子过好。
三四月份正是村里忙碌的的时候,地里庄稼浇水除草那是少不了的。
加上这阵子雨水不多,姜大带着社员们挑水浇地,顺便把后山的高粱跟地瓜也灌溉一下,下午下工回家,姜二看有几颗大榆树,上头的榆钱挂满了,就摘了一些回家吃。
家中小院,姜三跟姜四去县城上班还没回家,陈秀英跟吴凤在院子里洗衣服,赵满在边上打下手,许春秀帮着老太太喂鸡鸭,顺便把家中的小菜园翻一翻,看到孩子爹下工早,让他去打水把水缸打满。
姜二嘴上应得挺好,却径直越过媳妇儿,颠颠儿奔向老母亲。
“娘,您看看儿摘了些啥?”
沈荷在菜园子里忙着呢,听好大儿这么一说,就笑了笑,“老二,啥东西啊?”
姜二嘿嘿一笑,把手里拎着一个竹篮子,里面是嫩绿绿的一篮榆钱。
老太太低头往篮子里瞅了瞅,笑,“原来是榆钱啊,正好家里孩子都愿意吃,晚上蒸锅榆钱儿窝窝头,再捣些蒜泥,放些麻油跟盐巴,凉拌吃也爽口。”
陈秀英几个忙点头应了。
说可不是,老二这榆钱儿摘的好。
姜二哈哈大笑,冲着媳妇儿挤眼儿。
许春秀都不稀罕搭理他。
太阳落山,老姜家一家子都归了家。
好大儿们听说老母亲今个儿亲自下菜园翻地了,那个心疼啊,赶紧拎上铁锹下了菜地。
“娘,您歇着,儿子忙就行。”
“就是娘年纪大了,得多歇着。”
“娘白天没啥事,您在炕上躺着就行。”
几个家伙儿嘀嘀咕咕,不光一家子听得无语,老太太也嫌弃得不行。
这几个蠢儿子,说的这都是啥?
好像她老婆子老得不能下炕了一样。
老太太懒得搭理几个棒槌,牵着小四丫祖孙俩回了屋。
晚上一家人吃了饭,儿媳妇们收拾完饭桌,一家子照旧打开收音机,凑在一块儿听话匣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