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4页
“阿蘅这样飒爽的人,也有不好意思的时候!”一名圆圆脸的姑娘笑道,“愣什么,快下去呀!”
谢蘅小声:“可我还没想好要说什么……”
圆脸姑娘嗔怪道:“有什么好想的!又不是旁人,亲哥哥呢,我们想要都没有。”
“就是!”另一个瓜子脸少女也凑热闹,偷偷推开车窗缝隙朝外看了看,故意哎呀一声,“阿蘅,你这哥哥可是好看得紧,你要不要?你若不要,我可下去认哥哥了!”
她作势要往外冒头,圆脸姑娘便嬉笑着与她拉扯,谢蘅不得不挪地方以防被她俩波及。
打闹间,不知谁推攘到了谢蘅,她没有防备,一个踉跄向车帘外栽去,随着女孩儿们的一声惊呼,一双手稳稳接住了谢蘅。
一道温润的嗓音响起:“小心,手给我。”
众女孩儿瞬间收了声,几人正是少年慕艾的年纪,不由端详起这位玉面郎君。还偷偷地拿胳膊你戳我一下、我戳你一下,眼神里流露着看热闹的欣喜。
谢蘅也愣了一愣,呆了好一会才怔怔地将手递给谢晏,被他扶着下了马车。
还没想好如何开口,等再回过神来,已被他领进了府中。
良言是最不见外的,早已经忙开了,张罗着这个去煮茶,那个去端点心,脸上的笑容就没散开过。他因为很小就被选做谢晏的书童伴侍,被太子妃抚养过一阵,所以对太子妃感情很深厚。
这世上对他最好的除了谢晏,便是太子妃了。
如今太子妃的女儿找回来了,他爱屋及乌,比谁都开心。
在良言他们忙活的时候,谢晏与谢蘅坐在新收拾出来的小暖阁里,手边汩汩地煮着香茶。谢晏揭开壶盖观了观茶色,便投进了几颗红枣桂圆,提起给她斟了一杯:“路上很冷罢,先喝点热茶暖暖身子,以前母妃冬天是最爱喝这个的。”
谢蘅沉默了一下。
抚养她的老嬷嬷去世的时候,她其实已经记得点事了。婆婆老了,但仍将服侍过太子与太子妃当做荣耀,朝她念叨的话日日都是那些,从小教导她的礼仪,也都是按照宫廷的标准。
所以谢蘅是知道自己身世的,尽管她不太理解,尽管,她根本没有见过父亲娘亲,也没有经历过婆婆口中那个南邺盛世。母妃……这个字眼对她来说,还有些陌生。
谢蘅捧过茶暖了暖手:“……是吗,我都没有见过阿娘。阿娘她,是什么模样?”
谢晏:“……”我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
顿了顿,谢晏才鼓起勇气正眼看向面前的小姑娘,望着她的眉眼,一时竟有些恍惚:“你与母妃很像。”
看到这张面孔,谢晏就知道她是自己如假包换的亲妹妹——她实在是与母妃太像了,或许过几年长大了会更像。谢晏曾经见过父亲藏在书房中的太子妃少年时的小像,与她简直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谢蘅笑了下:“婆婆也这么说过,不过那时候还小,哪能真看出什么像不像的。”
谢晏想了下,她口中的婆婆,大抵就是那个抱着襁褓逃出南邺皇宫的老嬷嬷。
谢蘅从袖中取出了一条手帕,说是手帕可能也不太对,因为上面还有修补的痕迹。但是谢晏还是一眼就认出来了,这块残缺的绣纹就是来自那块襁褓锦布。
她叹息一声:“当时离开古家时,那个人以为这很值钱,与我争抢。我匆忙见只剪下了这一小块,便缝做了帕子,做个纪念……剩下那大半绣着团圆二字的锦布,也不知道被那个人卖到了哪里。”
正说着,面前窸窸窣窣一阵,谢晏就拿出了那块布,是当时从那个冒名顶替的古贵手里留下的:“没有卖掉,在我这里。”
谢蘅见到幼时旧物,仿佛那些儿童岁月已经过去了很久很久,她双手接过,与自己那一角手帕拼凑在一起,角落里的“团圆”两个字的绣线已经磨损得有些黯淡。
但终究是完整的一张绣纹了。
就像分离多年,又终能再次聚首的兄妹一样。
谢晏坐到她身边,轻轻揉了揉她的发顶:“都好了,现在回家了,以后有哥哥在,你就不再是一个人了。”
这么多年,谢蘅孤身一人辗转于天地间,听了这话一时有些眼热,不禁低下头拭了拭眼角:“嗯。”她抬起头,认真地看着这个明明从未见过,却莫名觉得亲切的青年,良久,唤道:“……哥哥。”
从今以后,他们都不再是一个人了。
说话间,良言也弄好了宣软可口的点心来,他不知是故意的还是兴奋过头,根本就没有注意到两人之间的凝重气氛。一进来便迫不及待地向小姐介绍这些好吃的,还用临时抱佛脚从狸奴那里学来的小戏法逗乐子。
但因为是新学的,还没有熟练,上来就失败了几次,懊恼得良言面红耳赤,直说:“小姐小姐,再给我一次机会吧!这次一定成功!”
谢蘅一下子破涕为笑,被逗的一直乐个不停。
有了良言在其中插科打诨,气氛一下子就热络起来,两人一边吃一边说了会话。
时隔十四年的亲人相聚,他们实在是有太多的话可聊,包括谢蘅不知道的那些南邺风华,以及谢晏未了解过的大漠风沙……虽然两人都刻意回避了那些并不愉快的事情。
这么一聊,竟从日头正盛,聊到了华灯初上。
--
谢蘅小声:“可我还没想好要说什么……”
圆脸姑娘嗔怪道:“有什么好想的!又不是旁人,亲哥哥呢,我们想要都没有。”
“就是!”另一个瓜子脸少女也凑热闹,偷偷推开车窗缝隙朝外看了看,故意哎呀一声,“阿蘅,你这哥哥可是好看得紧,你要不要?你若不要,我可下去认哥哥了!”
她作势要往外冒头,圆脸姑娘便嬉笑着与她拉扯,谢蘅不得不挪地方以防被她俩波及。
打闹间,不知谁推攘到了谢蘅,她没有防备,一个踉跄向车帘外栽去,随着女孩儿们的一声惊呼,一双手稳稳接住了谢蘅。
一道温润的嗓音响起:“小心,手给我。”
众女孩儿瞬间收了声,几人正是少年慕艾的年纪,不由端详起这位玉面郎君。还偷偷地拿胳膊你戳我一下、我戳你一下,眼神里流露着看热闹的欣喜。
谢蘅也愣了一愣,呆了好一会才怔怔地将手递给谢晏,被他扶着下了马车。
还没想好如何开口,等再回过神来,已被他领进了府中。
良言是最不见外的,早已经忙开了,张罗着这个去煮茶,那个去端点心,脸上的笑容就没散开过。他因为很小就被选做谢晏的书童伴侍,被太子妃抚养过一阵,所以对太子妃感情很深厚。
这世上对他最好的除了谢晏,便是太子妃了。
如今太子妃的女儿找回来了,他爱屋及乌,比谁都开心。
在良言他们忙活的时候,谢晏与谢蘅坐在新收拾出来的小暖阁里,手边汩汩地煮着香茶。谢晏揭开壶盖观了观茶色,便投进了几颗红枣桂圆,提起给她斟了一杯:“路上很冷罢,先喝点热茶暖暖身子,以前母妃冬天是最爱喝这个的。”
谢蘅沉默了一下。
抚养她的老嬷嬷去世的时候,她其实已经记得点事了。婆婆老了,但仍将服侍过太子与太子妃当做荣耀,朝她念叨的话日日都是那些,从小教导她的礼仪,也都是按照宫廷的标准。
所以谢蘅是知道自己身世的,尽管她不太理解,尽管,她根本没有见过父亲娘亲,也没有经历过婆婆口中那个南邺盛世。母妃……这个字眼对她来说,还有些陌生。
谢蘅捧过茶暖了暖手:“……是吗,我都没有见过阿娘。阿娘她,是什么模样?”
谢晏:“……”我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
顿了顿,谢晏才鼓起勇气正眼看向面前的小姑娘,望着她的眉眼,一时竟有些恍惚:“你与母妃很像。”
看到这张面孔,谢晏就知道她是自己如假包换的亲妹妹——她实在是与母妃太像了,或许过几年长大了会更像。谢晏曾经见过父亲藏在书房中的太子妃少年时的小像,与她简直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谢蘅笑了下:“婆婆也这么说过,不过那时候还小,哪能真看出什么像不像的。”
谢晏想了下,她口中的婆婆,大抵就是那个抱着襁褓逃出南邺皇宫的老嬷嬷。
谢蘅从袖中取出了一条手帕,说是手帕可能也不太对,因为上面还有修补的痕迹。但是谢晏还是一眼就认出来了,这块残缺的绣纹就是来自那块襁褓锦布。
她叹息一声:“当时离开古家时,那个人以为这很值钱,与我争抢。我匆忙见只剪下了这一小块,便缝做了帕子,做个纪念……剩下那大半绣着团圆二字的锦布,也不知道被那个人卖到了哪里。”
正说着,面前窸窸窣窣一阵,谢晏就拿出了那块布,是当时从那个冒名顶替的古贵手里留下的:“没有卖掉,在我这里。”
谢蘅见到幼时旧物,仿佛那些儿童岁月已经过去了很久很久,她双手接过,与自己那一角手帕拼凑在一起,角落里的“团圆”两个字的绣线已经磨损得有些黯淡。
但终究是完整的一张绣纹了。
就像分离多年,又终能再次聚首的兄妹一样。
谢晏坐到她身边,轻轻揉了揉她的发顶:“都好了,现在回家了,以后有哥哥在,你就不再是一个人了。”
这么多年,谢蘅孤身一人辗转于天地间,听了这话一时有些眼热,不禁低下头拭了拭眼角:“嗯。”她抬起头,认真地看着这个明明从未见过,却莫名觉得亲切的青年,良久,唤道:“……哥哥。”
从今以后,他们都不再是一个人了。
说话间,良言也弄好了宣软可口的点心来,他不知是故意的还是兴奋过头,根本就没有注意到两人之间的凝重气氛。一进来便迫不及待地向小姐介绍这些好吃的,还用临时抱佛脚从狸奴那里学来的小戏法逗乐子。
但因为是新学的,还没有熟练,上来就失败了几次,懊恼得良言面红耳赤,直说:“小姐小姐,再给我一次机会吧!这次一定成功!”
谢蘅一下子破涕为笑,被逗的一直乐个不停。
有了良言在其中插科打诨,气氛一下子就热络起来,两人一边吃一边说了会话。
时隔十四年的亲人相聚,他们实在是有太多的话可聊,包括谢蘅不知道的那些南邺风华,以及谢晏未了解过的大漠风沙……虽然两人都刻意回避了那些并不愉快的事情。
这么一聊,竟从日头正盛,聊到了华灯初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