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对于赵家来说,压根不知道自家卖出去的女儿生了皇子,这也是正常的事情,楚穆生母最开始就是个普通的采女,到死也就是以才人之礼下葬,这点位份可不够恩泽家人的,赵家又是南方人,自然啥也不知道,如今知道自家外甥当了皇帝,自家也成了伯爵,一个个骨头都轻了三分。等到后来发现,楚穆对自家并没有进一步的恩赏,甚至因为御史的弹劾,还差点降了爵,将家里惹事的子弟打了板子,长子甚至因此革了世子的身份,这才勉强算是消停了下来。
太后移居慈安宫,长春宫自然归了锦书,锦书被册封为皇后,而严敏这个几乎被人遗忘的侧妃只是被封了个修媛,严家因此被人看足了笑话。而陆家按照惯例,被封了康乐侯,赐下了侯府。
等着楚穆要册封兄弟的时候,发现现在还活着并且被封了王的兄弟也就剩下那几个,偏偏多半是做了错事的,因此,也就暂时没有必要给他们晋封了,这下想要加恩,最终只能加在已经瘫痪了的楚祯身上了,楚祯被封为鲁王,而被贬为庶人的楚循的子女也得了一个差不多的爵位,虽说不过就是个云骑尉之类的爵位,但是却是宗室的爵位,总归给了楚循一支一点希望。至于那一串还没开府的弟弟,那就先等着吧。
元福如今年纪还小,不过过几年差不多也该赐婚开府了,楚穆如今就四个儿子,还都是锦书所出,元福作为长兄,在弟弟们心目中一直很有威信,楚穆对他也很看重,曾想着干脆册封元福做太子,不过想了想,还是暂时打消了主意,总得先叫元福做点差事,看看他的本事才行,因此,下头那些关于立太子的折子都留中不发,却叫元福半天上课,半天跟着上朝听政,这也算是一个信号了,下头人自然也就消停了下来。
皇帝守孝,从来都是以日代月,总共守个二十八天也就足够了,但是所谓三年无改父道,正常情况下,这三年里头,选秀什么的,自然是不会有的。
不过,作为一个皇帝,自荐枕席的人可就多了,不过,楚穆显然对此兴趣不大,先帝虽说不至于留下了烂摊子,但是,国库还有朝堂上的情况都算不上乐观,他如今自个坐上了这个位置,才发现先帝的确是不容易,毕竟,皇帝也不是可以为所欲为的,他需要平衡各方面的利益,才能婉转地达到自个的目的,这让楚穆有些郁闷。
而作为皇后,锦书相对要轻松不少,楚穆的后宫就不说了,几乎可以说是空虚了,先帝的高位嫔妃几乎没了,太后是个省心的,楚穆的生母追封了皇贵妃,以后再加封也是她过世之后的事情了,不管是为了什么,无论是楚穆还是锦书,都给了太后足够的尊重,这叫太后难免有些庆幸,换成其他人,自个绝对过不了这么舒心,因此,她也投桃报李,对宫中的一些关窍并不吝啬告诉锦书,也没催着楚穆开枝散叶什么的,她一个嫡母,自家娘家的孩子也没进宫侍奉皇帝的资格,干什么要讨人厌呢,锦书看似是个和气的人,实际上却是个绵里藏针的性子,皇后才是如今的一宫之主,她要是想要对太后表示不满,下头的人自然能领悟她的意思,她这个除了表面的尊荣,并无什么实权的太后能怎么办,何况,圣上未必会领这个情!
锦书如今需要低头的人不多,她也想有自个的事业了,作为皇后,她的价值不仅仅就在于统领六宫,皇后在礼法上头,与皇帝其实是平齐的,只不过本朝后族都是平民出身,一个个又没什么底气罢了。而锦书却不一样,她有楚穆的信重,还有几个儿女傍身,能做的事情就很多了。
锦书首先想到的是慈善,只是这年头生产力水平低下,做起来并不容易,关键是钱从哪里来,从内库拿钱支撑不是长久之计,毕竟,就算是楚穆同意,以后的皇帝还同意吗?她是想要做成一个定例,长久地传承下去的,锦书仔细思考了一番,最终拿出了一份计划书,就开始准备起来了。
当然,很多事情,锦书并不能绕过楚穆,因此,锦书很快找了个机会,就跟楚穆商议起来。
第122章
不久之后, 圣上就下令各地营建慈幼局,一开始只需要当地官府提供一处相对偏远的院子, 收养被抛弃的孤儿还有没有子女赡养的老人以及一些没有什么谋生能力的残疾人。
而维持慈幼局一方面是向大户募捐,另一方面是内库拨款,不过, 最终还是需要他们自给自足。
慈幼局并不是白白养着他们,慈幼局会有一些人教导他们各种谋生的手段, 首先是识字, 会算术,除非是那种特别有天赋的, 否则的话,并不会让他们去参加科举,一个普通的读书人,若是一直考不出来的话, 每年的花销足够拖垮一个小康之家。
识字, 会算术的人可以给人做账房, 哪怕做伙计也比不识字的更灵光。他们工作之后的收入, 会有一部分交还给慈幼局,最高不会超过六成, 年限最高不会超过十五年,之后他们若是想要继续回馈, 那么, 他们就会被列入捐赠者的名单。
除此之外, 还有其他一些手艺, 这些手艺大家都能学,都不会太过复杂,太过复杂的,人家一般都是教给亲传的学徒的,哪里会随便传出去。学会手艺之后,同样要将自个的产出交一部分给慈幼局,多出来的就是你自己的,留在慈幼局的多交一点,出去自谋生路的,少交一点,反正到了一定年限,你就是自由人了。
--
太后移居慈安宫,长春宫自然归了锦书,锦书被册封为皇后,而严敏这个几乎被人遗忘的侧妃只是被封了个修媛,严家因此被人看足了笑话。而陆家按照惯例,被封了康乐侯,赐下了侯府。
等着楚穆要册封兄弟的时候,发现现在还活着并且被封了王的兄弟也就剩下那几个,偏偏多半是做了错事的,因此,也就暂时没有必要给他们晋封了,这下想要加恩,最终只能加在已经瘫痪了的楚祯身上了,楚祯被封为鲁王,而被贬为庶人的楚循的子女也得了一个差不多的爵位,虽说不过就是个云骑尉之类的爵位,但是却是宗室的爵位,总归给了楚循一支一点希望。至于那一串还没开府的弟弟,那就先等着吧。
元福如今年纪还小,不过过几年差不多也该赐婚开府了,楚穆如今就四个儿子,还都是锦书所出,元福作为长兄,在弟弟们心目中一直很有威信,楚穆对他也很看重,曾想着干脆册封元福做太子,不过想了想,还是暂时打消了主意,总得先叫元福做点差事,看看他的本事才行,因此,下头那些关于立太子的折子都留中不发,却叫元福半天上课,半天跟着上朝听政,这也算是一个信号了,下头人自然也就消停了下来。
皇帝守孝,从来都是以日代月,总共守个二十八天也就足够了,但是所谓三年无改父道,正常情况下,这三年里头,选秀什么的,自然是不会有的。
不过,作为一个皇帝,自荐枕席的人可就多了,不过,楚穆显然对此兴趣不大,先帝虽说不至于留下了烂摊子,但是,国库还有朝堂上的情况都算不上乐观,他如今自个坐上了这个位置,才发现先帝的确是不容易,毕竟,皇帝也不是可以为所欲为的,他需要平衡各方面的利益,才能婉转地达到自个的目的,这让楚穆有些郁闷。
而作为皇后,锦书相对要轻松不少,楚穆的后宫就不说了,几乎可以说是空虚了,先帝的高位嫔妃几乎没了,太后是个省心的,楚穆的生母追封了皇贵妃,以后再加封也是她过世之后的事情了,不管是为了什么,无论是楚穆还是锦书,都给了太后足够的尊重,这叫太后难免有些庆幸,换成其他人,自个绝对过不了这么舒心,因此,她也投桃报李,对宫中的一些关窍并不吝啬告诉锦书,也没催着楚穆开枝散叶什么的,她一个嫡母,自家娘家的孩子也没进宫侍奉皇帝的资格,干什么要讨人厌呢,锦书看似是个和气的人,实际上却是个绵里藏针的性子,皇后才是如今的一宫之主,她要是想要对太后表示不满,下头的人自然能领悟她的意思,她这个除了表面的尊荣,并无什么实权的太后能怎么办,何况,圣上未必会领这个情!
锦书如今需要低头的人不多,她也想有自个的事业了,作为皇后,她的价值不仅仅就在于统领六宫,皇后在礼法上头,与皇帝其实是平齐的,只不过本朝后族都是平民出身,一个个又没什么底气罢了。而锦书却不一样,她有楚穆的信重,还有几个儿女傍身,能做的事情就很多了。
锦书首先想到的是慈善,只是这年头生产力水平低下,做起来并不容易,关键是钱从哪里来,从内库拿钱支撑不是长久之计,毕竟,就算是楚穆同意,以后的皇帝还同意吗?她是想要做成一个定例,长久地传承下去的,锦书仔细思考了一番,最终拿出了一份计划书,就开始准备起来了。
当然,很多事情,锦书并不能绕过楚穆,因此,锦书很快找了个机会,就跟楚穆商议起来。
第122章
不久之后, 圣上就下令各地营建慈幼局,一开始只需要当地官府提供一处相对偏远的院子, 收养被抛弃的孤儿还有没有子女赡养的老人以及一些没有什么谋生能力的残疾人。
而维持慈幼局一方面是向大户募捐,另一方面是内库拨款,不过, 最终还是需要他们自给自足。
慈幼局并不是白白养着他们,慈幼局会有一些人教导他们各种谋生的手段, 首先是识字, 会算术,除非是那种特别有天赋的, 否则的话,并不会让他们去参加科举,一个普通的读书人,若是一直考不出来的话, 每年的花销足够拖垮一个小康之家。
识字, 会算术的人可以给人做账房, 哪怕做伙计也比不识字的更灵光。他们工作之后的收入, 会有一部分交还给慈幼局,最高不会超过六成, 年限最高不会超过十五年,之后他们若是想要继续回馈, 那么, 他们就会被列入捐赠者的名单。
除此之外, 还有其他一些手艺, 这些手艺大家都能学,都不会太过复杂,太过复杂的,人家一般都是教给亲传的学徒的,哪里会随便传出去。学会手艺之后,同样要将自个的产出交一部分给慈幼局,多出来的就是你自己的,留在慈幼局的多交一点,出去自谋生路的,少交一点,反正到了一定年限,你就是自由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