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他们自己没法去想,别人便该视若无睹吗?
    哪怕不能让他们过得更好,也不该眼看着他们连眼前的生活都无法维系下去。
    倘若连富足的江南地区都“水尽鹅飞”了,其他地方的百姓们过的又是什么样的生活?
    记得成化年间荆襄一带的流民一度多达几十万人,须得朝廷单独设置郧阳府来安置才算暂时把他们安抚下来。
    哪来的那么多流民?
    他们的地都哪去了?
    这些问题他们还不能尽数付诸笔端(就算他们写了《新报》也不可能刊登),只能先尽力阻止那些还能阻止的事,不叫事态发展到更恶劣的地步。
    缝缝补补又一年。
    兴许等他们走到更高的位置上,拥有了更多志同道合的同伴,才能真正去振声高呼。
    只是不知道到那个时候他们还会不会像现在这样并肩站在一起。
    毕竟人心是最易变的,便是他们自己也没办法保证将来还能有这样的想法与决心。
    只能先把眼前能做的事做好。
    何景明转头问文哥儿:“你觉得《新报》会不会把我们的文章刊登出去?”
    文哥儿道:“你们写得这般好,他们要是不肯刊出,我就写信去骂我爹!”
    现在暂时负责《新报》稿件终审的可是他亲爹王华。
    这又不是什么违规稿件,怎么就不能刊登了?没见太子都把《朝天子》写给朱祐樘这个真天子看过了吗?当今陛下是位仁厚君主,根本不会介意他们发那么几篇针砭时弊的文章。
    何景明听了文哥儿大义灭爹的话后忍不住说道:“你这话若是叫御史听了去,指不定要弹劾你个不孝之罪。”
    文哥儿闻言先往左看看,再往右瞧瞧,只见他们人在江上,周围全是自己人。他哼哼两声,说道:“我说的话就你们几个听到了,如果我被御史弹劾了一准是你们告的密!”
    众人哈哈大笑。
    作者有话说:
    文崽:大义灭爹!
    王华:?
    注:
    1排子工:相关名词参考科普文章《清河林区——木材流送史话》
    流送木材又叫放排,伐木工砍下树来,由专人捆在一起,专人推下河,再由专人“赶”到目的地。没有火车和公路运输的时候,木头很多都是这样漂到目的地的……没有亲眼见过,感觉有点稀奇!
    第467章
    今年京师的七夕有点冷清倒不是各家各户不乞巧了,而是听说今年江南一带从七夕开始会有各种新鲜活动可以参与,不少闲人都拖家带口乘船南下玩耍。
    那些个走不了的就只能羡慕了。
    在得知这些活动还是他们的王小状元参与组织的,不少人心里就更不得劲了:分明是他们京师长大的小神童怎么长大以后就跑江南搞活动去了难道他们京师不值得拥有吗?真是岂有此理!
    只可惜京师真没有那样密集的水网也没有江南那种随便一个县都能讲出几个文化典故的底蕴。
    要知道在此之前还没有哪个大一统的中原王朝把皇城建到这地方来。比起关中与江南,京师还是个非常新嫩的都城!想要挖掘历史底蕴那就得往春秋战国那会儿深挖了。
    所以说只要读过几篇《新报》上为这次活动预热的文章他们就算想照搬江南文化展的流程也搬不来,只能看看有没有机会过去凑个热闹。
    更过分的是,留在京师的人不仅暂时没法知晓这次江南文化展到底好不好玩还在七夕这天读到了何景明和康海的新作。
    他俩一个是去年的状元郎,一个是去年科举中年纪最小的进士都是朝中难得的青年才俊,写的文章能选入《新报》不算什么稀奇事。
    关键是何景明直接引用了王磐的《朝天子》,表示他们正是读了它才会去实地走访那些正在为朝廷或为商贾做工的民夫。
    接着他用平实的言语描述了排子工的日常工作以及两人间的对话,那些轻描淡写的话语中那排子工乐观积极的心态和他那繁重又危险的工作形成鲜明的对比。
    他们日复一日地在江上漂泊只为供家里吃个半饱!
    得多铁石心肠的人才忍心把他们仅有的这点活路给夺走?
    康海的文章同样也是锋利如剑直指那些不顾百姓死活胡乱摊派徭役的恶劣现象。
    这两篇文章一出朝中许多人都没过好这个七夕。他们固然是没有指名道姓没说是骂地方官还是骂中官或权贵可是《朝天子》里明明白白地写了“官船”二字,谁读了不得代入一下?
    能有资格坐官船的不就是他们这些人吗?
    不少人都对王华心生埋怨:大过节的你怎地把这样的文章刊登出来?
    还有些想得多的就开始琢磨这事儿是不是谢迁授意王华干的。毕竟谢迁和王华可是老乡以后还会成为亲家,王华做事能不和谢迁商量?
    再想想王华儿子不仅是谢迁未来女婿,同时还是李东阳学生,得了,莫非是内阁两位大佬都想管管摊派的事?
    有人已经暗中写信通知相熟的外官让他们最近收敛一些,千万别撞到枪口上。
    甭管这些人是怎么个想法,最后都得私下骂王华几句。
    小年轻不懂事,你这个五十好几的人难道也不懂事?
    王实庵啊王实庵,你可长点心吧!
    接下来的好几天,王华都感觉同僚们的目光让他如芒在背。
    甚至连司礼监那些中官看他的眼神都不太友善。
    别小看大明的太监,皇帝为了搞制衡给太监放了许多权利,像司礼监的秉笔太监平时就有资格替皇帝往奏折上批红。
    他们除了站在离皇帝最近的位置外,还跟文武官员一样有外派的职务——镇守太监,他们可以干预地方上的军事、行政等等裁决,你若是不给他们面子,他们可以直接走自己的渠道往宫里告你黑状。就是这么不讲道理!
    正是因为他们有皇帝放的权,所以他们平时在地方上也是可以发号施令的。这些太监的权力直接来自于皇帝,自然会积极地帮皇帝办妥所有皇帝想办的事(比如圈几个皇庄、搞点大工程之类的),只不过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会顺便办点自己的事。
    也不单是中官会这样干,各地的文武官员到了地方上也会这么做。
    百姓头上一重又一重的摊派就是这样来的。
    所以说如果当真有“水尽鹅飞”的一天,绝对不能忽视朝中文官、武官、中官以及宗室权贵等任何一方的努力。
    当然了,坐在最上头的皇帝也并不无辜就是了。
    想要人承认自己的做法不对是很难的,更别提是要以把到嘴的好处吐出来为代价的承认与改过。
    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大家默契地当做并没有这个问题。
    像王磐这首《朝天子》其实早在两个月前就传到朱祐樘耳里了,朱祐樘也召阁臣们讨论过了,只不过这到底只是一首民间小曲而已,着实代表不了什么。这不,只两个月过去便没人再提起了。
    很多事只有反反复复被提起才能真正提上日程。
    经过连续几年的发酵,《新报》的影响力早就渗透到大江南北。王磐的《朝天子》本来只是在小范围内传播开,如今配合何景明以及康海这两支笔杆子的宣扬却是一下子传遍大江南北了。
    李梦阳等人没能一起去江南,读到何景明他们的新作后不禁拍案叫绝,只觉何景明他们出去一趟笔力渐长。他们若不多动动笔,以后可就要叫何景明后面考上来的给比下去了!
    李梦阳也力邀年轻一辈的同僚们写诗唱和。
    有人见年轻人们这般热闹,不免和李东阳调侃两句:“你看这后生不仅名字和你差不多,做起事来是不是很有点你当年的样子?”
    李东阳笑了笑,并没有回应这样的调侃。
    若说年轻一辈里做起事来最像他的,还得是他自己的学生。
    别看那小子这几年表现得中规中矩,仿佛什么出格的事都没干,实际上今天这个台子不就是他给搭起来的。
    若是《新报》从一开始便对诸多尖锐问题下手,根本没办法在众人的默许下成为舆论的风向标。
    如今《新报》已经在读书人之中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又直接挂靠在东宫名下、背靠着东宫这株大树,早已不是旁人说取缔就取缔的存在了。
    便是有人在上头说了什么不中听的话,许多人也得捏着鼻子由他们说去。
    相比于外面的《新报》读者,丘濬是早就听人给他念过那两篇文章的,接下来便每日听听都有谁就着此事唱和。
    早些年文哥儿捣鼓出什么事来都是翰林院前辈和以诗文,这次一来不是是文哥儿起的头,二来和诗的也并不全是朝中前辈,而是李梦阳他们这群年轻人以及士林之中那些还不曾入仕的士子。
    这代表着文哥儿不仅有前辈们的庇护,身边也逐渐凝聚着许多志同道合的人。
    一个人就算再有能耐,光靠自己单打独斗也是很难把事办成的。
    丘濬已经八十二岁了,不管怎么算都已是高寿,去年他一只眼睛已经彻底看不见,另一只眼睛也只模模糊糊能看清点轮廓,看书写字全得有人帮着念、帮着写。
    即便身边的人再怎么不愿意,生老病死都是无可避免的事,他听着当值归来的儿子一篇一篇地报出这次都有谁写诗唱和,虽不觉得这些诗作有多才华横溢,却也越听越放心。
    无论以后那小子想做什么事,总归不是独自一人去做。
    想来他这把老骨头争取再多活个几年,便可以安心入土去了。
    越是到了这个年纪,越是明白许多人为什么担心自己病得不是时候,家中儿孙都大了,在他们要娶妻的时候病没了怕影响他们娶妻,在他们科举的时候病没了怕影响他们科举,连到了逢年过节也是极担心的,怕自己在这时候撒手人寰往后他们过节时会添几分伤怀。
    丘濬怅然叹息。
    得再活几年,再多活几年。
    与此同时,不少来自江南的稿件也雪花似的飞向《新报》编辑部,从各个角度夸赞(吹嘘)南京这次七夕的乞巧会,或者该说是随之揭开序幕的江南文化展。
    江南这等繁华富贵之地,民风比之别处要开放许多,平日里女子便能出门游玩,碰上七夕这个女儿节更是纷纷结伴出行。
    而这一天的乞巧会添了许多新鲜名目,比如各大布坊、成衣坊联合举办的展会,这展会上不仅将展出各式各样的布料与成衣,还有可凭集章册子入园观看成衣展。
    游人们把乞巧会上各种名目的活动参与下来,很快被各种各样时新商品晃花了眼,一个没留神钱袋子都被掏空了!
    连那些平日里买不起绫罗绸缎的小老百姓,都忍不住趁着商家搞促销活动买点零碎布头回去给家里人做绢花荷包之类的小物件。
    负责跑腿送货的伙计这些天分外忙碌,一个两个满脸喜气地把货物送到客人家里,争取能趁这个机会多拿些赏钱。
    这次乞巧会上选出了一批手格外巧的绣娘、织娘作为重点表彰对象,她们拿来的参赛作品已经被重金拍卖出去。
    如果拍下作品的人愿意的话,等展馆正式落成后可以把它们送去展出三个月再取回。舍得花这个钱的,有几个是真正冲着作品来的?自是都表示要把这些作品送去展出。
    这批靠自己手艺脱颖而出的绣娘、织娘们不仅拿到了一笔自己想都不敢想的巨额钱财,还一下子名扬应天府。其中有些没嫁人的几乎是从第二天起就被媒人频繁登门,连门槛都快被踏破了。
    还有人写文章的角度别出心裁,不去写绣娘的手有多巧,也不去写成衣展有多热闹,反而写起展会的布置来。
    据说那展会布局是由王小状元亲自拟定的,展台左侧长廊展现的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光辉过往,右侧长廊展示的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峥嵘历史,展台上背后则写着铿锵有力的四个大字:还看今朝!
    这小小的桑蚕吐出的丝曾通过陆上或海上传到世界各地去,引得许多不懂得侍弄桑蚕的国家为之痴狂。只不过这已经是过去的辉煌了,江南织造业决不能满足于眼前的安逸,方方面面都需要不断地推陈出新。
    新的辉煌该由这一代人来创造!
    王小状元还建议以后每季都搞一次织造展,展品包括成衣荷包手帕扇子等等可以用丝织品织造的东西。
    为了支持这次展会,王小状元甚至亲自设计了一套布艺书衣参与拍卖,用的是他们绍兴那边出产的名布,说是结实雅致且具有一定的防水功能。

章节目录

戏明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PO18官网只为原作者春溪笛晓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春溪笛晓并收藏戏明最新章节